上周宝宝被怼了。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怼我的人居然是那个美妆公号里的良心——言X堂,至少它过去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因为三观正且内容没有硬伤(至少比我看到过的其他靠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写手们凑出来的美容大号靠谱的多)。

 

所以,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菊花一紧,脑子里瞬间开启了弹幕模式“握草,是不是那篇文章某个地方有硬伤啊”“握草,会不会好丢脸哪”“握草,这可是我花了半年心血弄好的啊,心好塞啊”。。。嗯,被怼的就是这篇:毁三观获新生!烟酰胺美白,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

 

然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用颤抖的小手划拉开了那篇怼我的推文。

 

结果,一字一句的看下来,我的心却渐渐恢复了平静。

 

哦不对,中间它怼我不会找作者要原文那段,我还是挺气愤的,你这样说我,我感觉很丢脸的好吗!

 

但后来想想谁让自己确实土鳖呢?至今跟活的歪果仁说过的话不超过三句,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科研培训,英语也渣的只会看不会说~所以,在第一时间确实没有想到找文章作者要原文文献这招(其实也想过,但没敢想人家会理我)。这点确实怼的我无话可说。


不过,对于这件事本身,有一点我还是要说的,我之所以没有查到那篇文献的原文就敢开题不仅仅是因为我土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我看来它的价值已经实现了——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就是关于烟酰胺能剥脱角质这个点(在这之前我是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方向的)。因为从其他文献的综述里我也已经知道了它是用的丹磺酰氯染色法来确认这个结论的(看文献不仅要看结论,更要看其论证的方法,甚至很多时候后者更重要,我认为那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个方法我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我敢说我比言X堂的这位写手要熟悉的多~别问我为什么,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而它的原文却并没有那么重要,原因也很简单,它是一个非公开发表的会议文献,可靠性并不高(或者说,拿到了原文又怎样?并没多大卵用)。否则,我虽然是土鳖,但总有不土鳖的朋友同学老师嘛,迫不得已的时候我可以求助他们啊~对于真正迫切想要的东西,人的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至少,我属于这种人。

 

事实上,我的文章发出后的第二天就有粉丝热情的帮忙找到了原文并发给了我。我也顺手看了,确实并没有什么值得讲的料反倒槽点满满(本文最后会列出)。在此特别鸣谢帮我找原文的@viviankyou 博士~


所以,当时的想法是,这文献能找就找,找不到就算了。刚好我也想自己做个实验看看,说不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而且,还能结合大家的美容实际——直接对比测试热门的市售产品,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产品,何乐不为?

 

万万没想到,这样的一次偷懒就变成了被人攻击的靶子。。。


那么,问题来了,言X堂的这篇怼文到底靠谱吗?

 

我的观点是:不太靠谱。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剥脱角质”的概念(可能是本身的理解混乱也可能是故意偷换概念),且没有搞清楚“剥脱角质”和“促进角质细胞代谢速率”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捋捋这些问题:

 

1.到底啥叫剥脱角质?

 

我文章里的“剥脱角质”指的是角质层的脱落速度受到某些因素干扰后而比正常情况下的自然速度明显加快的情况我想这也是大家心目中最朴素的那个印象吧?而它所说的“剥脱角质”则是指的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角质脱落,其中包含了角质层正常情况下的自然脱落和我所说的“剥脱角质”(它把这两个概念在文章里来回交叉使用了。说实话,一开始连我都看的晕乎乎的)。

 

这是它前面的说法,都是针对角质层的自然脱落来说的:


单看这段一点毛病没有~但细细深究呢?这跟我说的“剥脱角质”并不是一回事啊...

 

紧接着的下面这段也颇能感觉到它的专业基础,这也是我一直夸它的原因(纯商业运营的公号文章能保持到这个水准,我认为已经实属不易):


但依然在混淆“角质层自然脱落”和“剥脱角质”的概念。让人想反驳却又很难找到下嘴的地方...

PS:以上关于皮肤衰老后表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这点,其实学术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具体的我还没有仔细琢磨过,这里提一下算是给有兴趣的宝宝开阔下思路吧。

 

直到讲果酸时才终于提到了跟角质层自然脱落不同的“剥脱角质”的现象:

 

2.“剥脱角质”一定等于角质层会变薄吗?

 

特别声明:本文所说的“剥脱角质”都特指角质层的脱落速度受到某些因素干扰后而比正常情况下的自然脱落速度明显加快的情况,不包括正常的自然脱落。

 

答案是:相当不一定啊。

 

比如银屑病,也就是俗称的牛皮癣,那角质脱落的速度可是相当的快啊。

 

正常情况下,你的角质层要自然脱落一遍得十几天,而牛皮癣患者三四天就能来一遍~如果简单从角质层剥脱的这一表面现象来看的话,这速度比起家用果酸产品的效果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啊!只不过牛皮癣患者是“内因”导致的“剥脱角质”,而果酸的使用则是“外因”导致的“剥脱角质”(其实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也并不单纯是外因,下面会讲到)。然而,牛皮癣皮损处的角质层不但不薄,还比正常部位更厚呢!


这角质层咋还能越剥越厚呢???

 

这就得说说“剥脱角质”和“表皮细胞更新”之间的关系啦,其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丹磺酰氯荧光标记法在皮肤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现在已经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替代方法),所以,我就从丹磺酰氯荧光标记法这个实验给你们讲起吧。

 

丹磺酰氯是一种对人体比较安全的荧光标记物,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基团有很强的亲和性,尤其是与组成角蛋白骨架的不溶性纤维蛋白。而我们的角质层恰好就是由这样的角蛋白组成的,因此这个东西一旦接触到了皮肤就会和我们的角质细胞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发出荧光,却不会影响到角质层以下的其他表皮细胞。很显然,丹磺酰氯的这个特性非常适合用来监测角质层脱落的情况——给角质层染上荧光后,荧光消退的越快就说明角质层脱落的越快。如果拿这个东西去观测对比正常皮肤和牛皮癣皮损的话,你会发现正常皮肤一般要十几天这种荧光才能完全消退,而牛皮癣部位三四天就会消失。看到这,是不是更能理解我眼里的“剥脱角质”的概念了?


并且,除了可以用来观测角质层脱落速率以外,这个实验还经常被用来测定表皮细胞的更新速率,甚至表皮细胞有丝分裂的活性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嗯,终于到了今天划重点的时刻了!

 

后两个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在稳定状态下,角质层的脱落速度和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是一致的。或者说在稳定状态下,角质层脱落的速度可以间接反应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而表皮细胞更新的快慢又和细胞有丝分裂的活性密切相关。

 

翻译的更白话一点就是如果你的角质层脱落速度很快,那也就意味着你的表皮细胞更新的速度也得相应很快。不然呢?光掉不长,没多久你不就被剥的秃噜皮了?事实上,大家最担心的过度使用果酸产生的屏障损害就是指的这种脱落和更新无法平衡的状况。但是,如果果酸带来的角质剥脱恰好在你表皮细胞更新能力范围内的话,它是否也会造成屏障损害那就得另说了(参看第3个问题的详解)。

 

是的,在我亲自做的实验里the ordinary的烟酰胺精华就表现出了跟芯丝翠倍舒乳相似的剥脱速度!或者说,涂抹烟酰胺精华的部位和涂抹芯丝翠倍舒乳的部位,丹磺酰氯荧光的脱落速度几乎是一样快的,甚至比芯丝翠还略胜一筹:


只不过,烟酰胺剥脱速度如此之快的作用机理我是不清楚的,所以也没有在那篇被怼的文章中提到。因为,相比果酸被广泛接受的能螯合钙离子从而降低细胞之间粘附力的剥脱机制来说,烟酰胺的这方面研究几乎为0,至少我前后翻了四周文献都没有碰到有用的内容。

 

其实,这也不奇怪,果酸在外用美容界已经用了几十年,而烟酰胺呢?所以,你现在能找到的烟酰胺外用相关的医学文献多半都是关于它祛痘的临床效果的对比,很少有深入研究它作用机理的,美白方面的东西就更少了,仅有的几篇还都跟宝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提到烟酰胺有剥脱角质作用的目前大概也就只有我和那个不太靠谱的会议文献了,更不可能有人给你讲这个作用机理了~虽然对目前的这个结论我是有信心的,但也不敢说以后绝对不会被打脸(因为我实验的样本量很小,且这种实验方法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我也没有条件用更先进的方法去进一步验证)。不过,也有可能永远都没人来打这个脸,无论对错,因为这玩意的应用潜力可能很有限,以致于大咖们根本就懒得理...更或许过去这几十年它都没有被关注到,本身就说明了某些问题?

 

说到这,倒让我突然想到了在你们眼里被捧的像神一样的维A醇,其实它就是一个被医学仔细研究后筛下来的“垃圾”,原因是维A醇的有效剂量接近中毒剂量。讲人话就是,用的少了效果不明显,用的多了毒性太大,没办法才开发出了性能更靠谱的结构类似物维A酸、异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PS:此处无贬义,相反,我觉得这种成分放在化妆品里心理安慰一下,甚至确实可能稍稍微产生点效果,真的已经很难得了。毕竟是化妆品啊,第一要求就是安全,如果能在安全的基础上再稍稍微有点效果难道还不算难得?要真给你换成被改进后的维A酸,倒是效果好了,但副作用也大啊(对,即便改进了,副作用也还是挺大的),你肯定分分钟跳脚了!


稍微接触点护肤品的应该都知道维A醇及其衍生物有“抗老”作用,甚至也对痘痘色斑有一定帮助,但是维A醇靠什么抗老祛痘淡斑你想过吗?反正,我想过,所以又去查了文献。


结果是,维A醇类成分也被认为具有刺激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表皮细胞增殖能力强了会发生什么?答:角质层的脱屑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如果用丹磺酰氯实验检测的话就会发现涂抹这类成分的皮肤部位荧光消失的速度比基质对照组的要快(相关实验也曾被报道)。不然呢?产生的新细胞更多了,老细胞却久久不愿离去,那时间长了角质层不就变成你那个越堆越满的大衣柜了?(当然,角质层功能正常与否牵扯的因素很多,并不是这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别抬杠)

 

我猜,烟酰胺的剥脱机理可能与此类似(假如它的剥脱作用最终果然被更专业的机构证实的话)。

 

事实上,言X堂怼文里提到的尿囊素的“促进角质细胞代谢速率”的机制其实也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研究没有维A类成分多,所以可靠性可能不够,但绝对不仅仅是为皮肤保湿营造良好环境这么简单的)。

 

3. 角质层变薄就一定等于屏障功能会受损吗?

 

答案依然是,不一定!

 

这是从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找到的一篇关于果酸对屏障功能影响的结论(这个杂志在皮肤学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再不济也比那个未公开发表的会议文献有参考价值):


AHAs可以调节角质层的屏障功能,防止皮肤刺激;对于所有的AHA来说效果是不相同的,对于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分子来说更加明显。与GA(甘醇酸)相比,用GLU(葡萄糖酸内酯)和TA(酒石酸)处理的部位记录的TEWL值显着降低(TEWL是皮肤屏障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还不清楚AHAs引起的角质层变化是否会影响经皮渗透和屏障功能的有效性,TEWL实验表明,果酸的应用并没有改变TEWL值(这个值是皮肤屏障功能的一个指标)。

 

尽管使用果酸后角质层变薄了,但果酸似乎依然可以增加角质层对SLS诱导的刺激性的抵抗能力,尤其是葡萄糖酸内酯和酒石酸。


红斑实验也表现除了类似趋势:葡萄糖酸内酯和酒石酸显著降低了由于表面活性剂诱导的皮肤刺激的反应应激,GA(甘醇酸)和LA(乳酸)不会对皮肤抗刺激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AHA产品的刺激与配方有关,也有可能与不同的皮肤部位有关。GLU和TA减弱刺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抗氧化性质。

 

果酸对于角质层结构脂质的影响研究还非常少,有实验初步表明果酸的应用能增加神经酰胺的合成(这个数据未发表)。


倒是牛皮癣的皮肤啊,那角质层厚厚哒~然而屏障功能却奇差!这也就是我常跟你们说的,修复皮肤屏障并不等于增厚角质层(角质层的厚度也不是你想增厚就能增厚的)因为皮肤屏障功能的好坏不仅与角质层的厚度有关,更要看角质层乃至表皮的结构和功能是否良好。


4. 靠直接刺激细胞增殖得来的剥脱(比如维A醇)和靠减弱角质细胞凝聚力得来的剥脱(比如果酸),哪个更安全?

 

答:我不知道,因为它们各自都有太多的未知在里面。

 

而且,你以为果酸就单纯只是减弱角质细胞凝聚力那么简单吗?图样图森破!

 

那个认为果酸是靠螯合钙离子降低细胞粘附力而实现剥脱的人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表皮中Ca离子的减少也有促进细胞生长和延缓细胞分化的作用(这会让你的皮肤外观更年轻,同时也要注意长期和过量使用可能存在风险)。

 

还有另外的研究调查了甘醇酸(分子最小的果酸)对真皮基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是:甘醇酸不仅能直接加速成纤维细胞(真皮细胞)的胶原合成,还能通过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调节基质降解和胶原合成。甚至说出了其中的更深刻的机理:被甘醇酸处理后的角质形成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IL-1a的介质,这个IL-1a就是调节基质降解的主要介质之一(你可以理解为就是一种引导细胞实现各种功能的信号,细胞们要不要干活,干什么活,干多少,干多快等等全凭这些信号的来回传递与相互制约)。

 

这么看着是不是感觉跟维A醇们的干活机理也没多大区别了?甚至,相对来说,果酸直接降低细胞粘附力(也就是一般科普文里所说的降解桥粒)而可能造成的过度剥脱反而显得更可控了。害怕过度剥脱少用点不就得了?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家用果酸产品的浓度和pH值本身已经调的很保守了,就是怕你们在家瞎用用出毛病啊!(请注意:这不是说家用产品你就可以瞎用)


其实,即便是纯粹外因导致的角质剥脱加快也会传递信号到皮肤内部,告诉里面有增殖活性的细胞“喂喂,这边掉的太快了啊,我快扛不住了,你特么赶紧给我生产点新兵蛋子出来给我补充补充啊!”只是,这个信号传递的过程可没我说的这么简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个过程到底会对皮肤的各方面机能(包括自然的衰老程序)甚至身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这也是我并不支持年纪轻轻也没有明显皮肤问题(比如痘痘)的人过早使用“猛药”的原因。

 

你以为你是在“保养”、“抗初老”,其实衰老哪是你想抗就能抗的?现在的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能抵抗衰老的程度,起码等癌症攻克了再说吧。而目前市面上有效的产品和方法,其实都是“治疗性”的,或者说它们可以改善你的衰老症状,让你看起来更年轻,但你体内的衰老程序却还是一刻不停的在继续运转着!从医美类的肉毒素除皱、水光针保湿、超声刀紧致、热玛吉提升到化妆品类的果酸嫩肤、水杨酸抗炎、维A醇去皱、烟酰胺美白等等等等,概莫能外。想来想去,大概也就只有防晒和保湿能算真的对“抗衰老”有所帮助的手段吧,其实我觉得叫“延缓衰老”更合适。PS:防晒不等于必须得用防晒霜,保湿也不等于每个人都需要使用保湿产品。


最后再来说说那篇坑了我的会议文献吧~

 

这篇文献其实又是宝洁的大作,大意是:

 

测量了一种含有烟酰胺、泛醇和维生素E醋酸酯的保湿产品的角质细胞脱落速率(指角质层)、角质细胞更新速度以及对屏障功能的影响,与其保湿基质的对比;随后又和11种市售保湿产品做了对照。采用的方法是丹磺酰氯荧光标记法(测定角质脱落速度)和蒸发测定法(测定TEWL)。丹磺酰氯实验:受试者43名,年龄18~55岁,皮肤类型是Fitzpatrick分类法里的I、II、III(你可以理解为白人或皮肤偏白的黄种人);TEWL实验:受试者90名,年龄18~65岁,皮肤类型I,II,III,IV。

 

实验结果:荧光检测表明,与对照相比,新的面部保湿产品显著增加了角质层剥离率。维生素复合物添加到保湿剂基质增强了其剥脱效果(维生素复合物指的就是前面说的烟酰胺、泛醇和维生素E醋酸酯);由新的面部保湿产品产生的剥离增加没有伴随角质层屏障的损伤;与对照相比,新的面部保湿产品减少了角质层更新时间,但是这种效果的幅度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去角质剂已经报道的效果。


就这一小段问题最少就有俩:

1.具体是跟怎样的去角质剂做了对比呢?这很重要好吗!比如果酸,它的效果跟pH值和浓度密切相关,低浓度高pH值的产品效果就很微弱,甚至你要让它失去效果都可以,只要把pH值调高到接近中性水平或者浓度降低的足够低,也是可以分分钟丧失剥脱活性的。

2.它测试的这个东西本身并不单纯只有烟酰胺这一种活性成分,还含有维E醋酸酯和泛醇,所以并无法排除其他成分的影响(我看到过的就有其他文章报道过维E在丹磺酰氯实验中有减缓角质脱落的作用)。


人家还和11种市售的保湿产品做了对比,还整了个像模像样的图:


然而,对比的到底是哪些市售产品呢?这些市售产品里的活性成分都有哪些?添加的比例是多少?相互之间是如何搭配的?配方体系有什么特点?等等等等的问题统统呵呵哒了~也难怪没有公开发表,这要都能发表,那给它发表的杂志怕也离倒闭不远了吧?

 

还有,难道你们不觉得这个图缺点科研范却有一股蛋蛋的营销味吗?对于其他产品的标识很不清晰啊(可能是我蠢吧,反正完全看不懂图上哪个圈代表的是果酸产品或者维A醇产品),倒是把自家的“维生素复合物”的圈画了个大大的重点,生怕你看不见似的~


最后一段就更搞笑了:


大意是说只有他们文章里力顶的那个“维生素复合物”才有高剥脱低屏障损伤的作用,单一的某个其他的维生素是不具备的!

 

然而,你他妈的倒是说清楚到底是哪种单一维生素不如您这“维生素复合物”啊喂?!


说实话,这样的文章我是不好意思拿去跟人撕逼的(大概看看开阔下思路还行),被人家反打脸事小,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就不好了~讲真?我觉得很多时候被打脸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只要对方打的好打的妙,我是随时欢迎滴~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知道,我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姿势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不懂的远比我懂的多的多。即便作为一个科普公众号被打脸了我也觉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了脸却不敢大方承认而不惜误导众多的关注者,那才是原则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以上,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 Finlay A Y, Marshall R J, Marks R, et al. A fluorescence photographic photometric technique to assess stratum corneum turnover rate and barrier function in vivo[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2, 107(1): 35-42.

[2] Marks R, Black D, Hamami I, et al.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desquamation using dansyl chloride fluoresc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4, 111(3): 265-270.

[3] Baker H, Blair C P. Cell replacement in the human stratum corneum in old ag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68, 80(6): 367-372.

[4] Harrison L, Harrison D, Keeler S J, et al. Dansyl Chloride: II. Effects of Anatomical Site and Patch Testing Time[J]. Journal of Toxicology-cutaneous and Ocular Toxicology, 1986, 5(1): 55-62.

[5] Bergstresser P R, Taylor J R. Epidermal ‘turnover time’—a new examin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77, 96(5): 503-506.

[6] Ridge B D, Batt, Palmer H E, et al. The dansyl chloride technique for stratum corneum renewal as an indicator of changes in epidermal mitotic activity following topical treat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8, 118(2): 167-174.

[7] Dubertret B, Rivier N. The renewal of the epidermis: a topological mechanism.[J]. Biophysical Journal, 1997, 73(1): 38-44.

[8] Wang X. A theory fo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伪-hydroxy acids applied to the skin[J]. Medical Hypotheses, 1999, 53(5): 380-382.

[9] Berardesca E, Distante F, Vignoli G P, et al. Alpha hydroxyacids modulate stratum corneum barrier fun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97, 137(6): 934-938.

[10] Kornhauser A, Coelho S G, Hearing V J, et al. Applications of hydroxy acids: classification, mechanisms, and photoactivity[J].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2010: 135-142.

[11] Yamamoto Y, Uede K, Yonei N, et al. Effects of alpha-hydroxy acids on the human skin of Japanese subjects: The rationale for chemical peeling[J].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6, 33(1): 16-22.

[12] Ramosesilva M, Hexsel D, Rutowitsch M S, et al. Hydroxy acids and retinoids in cosmetics[J].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01, 19(4): 460-466.

[13] Shestopalov A V, Shkurat T P, Mikashinovich Z I, et al.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llantoin[J]. Biology Bulletin, 2006, 33(5).

[14] Araujo L U, Grabeguimaraes A, Mosqueira V C, et al. Profile of wound healing process induced by allantoin[J]. Acta Cirurgica Brasileira, 2010, 25(5): 460-461.

[15] Young E. Allantoin in treatment of psoriasis.[J]. Dermatology, 1973, 147(5): 338-341.

[16] Halprin K M. EPIDERMAL “TURNOVER TIME”—A RE‐EXAMIN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72, 86(1): 14-19.

[17] Potten C S. EPIDERMAL CELL PRODUCTION RATES[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75, 65(6): 488-500.

[18] Suter M M, Schulze K, Bergman W, et al. The keratinocyte in epidermal renewal and defence[J]. Veterinary Dermatology, 2009: 515-532.

[19] 彭振辉, 牛新武. 维A酸类药物与皮肤病[J]., 2004, 18(06): 374-378.

[20] Shao Y, He T, Fisher G J,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retinol anti-ageing properties in naturally aged human skin in viv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39(1): 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