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讲美白,尤其是美白护肤品,我一直是有一点点抗拒的,所以在写完美白针美白丸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这个话题~

 

这么重要的话题为啥你不喜欢?难道你不想白成一道闪电吗?

 

那必须想啊!安大人我的审美还是很烂俗的,比如一白遮三丑这种说法,我是很服气的~甚至你说一白遮千丑我都不会反驳~

 

然而,或许是因为我知道的太多了吧,以致于对于美白这事就没有大多数姑娘那么狂热了。。。

 

比如黑色素其实也是要分种类的——褐黑色素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虽然也是黑色素的一种,但是表现出来却并不显黑,白种人的皮肤里就是以褐黑色素居多,所以皮肤显白~而我们黄种人的皮肤则以真黑色素居多,因此肤色较深。。。而影响真黑色素合成的因素非常非常多,远不止一个酪氨酸酶那么简单:


看到上图里的几个红叉叉了吗?光是影响真黑色素的关键酶就至少有三种。。。更不要说黑色素合成以后的转运、分布、代谢等等的问题也都会影响你的肤色。。。

 

可是,市面上目前大多数的美白成分却都是以单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主的,更可悲的是,它们的功效评价(也就是商家敢说某个成分能美白的客观依据)也只停留在体外实验的阶段,或者说它们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效果仅仅是实验试管里可以观察到而已~这种体外实验和实际使用的效果之间经常差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因为随便一个小小的实际问题就可能让它们在试管里表现出的那点抑制作用变成零。。。比如说透皮吸收的问题,比如说适合家用状态的活性保存问题。。。


当然,以上这些问题倒也不全是商家诚信问题的锅,更多的原因还是人体实验并不好做,甚至做不好的话还不如细胞实验有意义,毕竟一个大活人比实验室里的细胞试管可难控制多了(谁做谁知道),受试者一点点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可能严重影响实验数据,最终导致结果可能完全丧失参考价值。。。而且一次人体实验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远远长于细胞实验(这可都是成本),所以,目前的细胞实验作为一种初筛方式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或者说,你可以理解为现在上市的绝大多数美白成分,不管广告里说的多么神奇,实际上也就是给了你一个变白的可能性而已,请注意这里的“可能”二字!

 

哎~有时候知道的太多果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对于美白这个长期工程来说,讲真?和医美相比,护肤品还是更有潜力的。毕竟就算美白针美白丸有效果,你也不可能打一辈子的点滴,吃一辈子的药丸啊。。。更不要说还有很多姑娘根本用不了那些东西,比如安大人我就吃了没几天的葡萄籽片(本想用来抗氧化保养的),结果那个月的大姨妈就不调了,调了,了。。。所以美白丸我就压根没敢想了~

 

所以,带着一个黄皮星人对美白的最后一点执念,我终于还是忍不住搜集整理了大量美白护肤品的资料,今天总算告一段路,就赶紧跑来跟你们分享咯~

 

先给你们看看我这几天做的功课全貌:



PS:严格的说,果酸、维A酸之类的角质溶解剂也算是美白成分,因为它们可以加快角质代谢,进而让已经形成的黑色素加快滚蛋~不过今天的主题咱先不聊它们,你只要知道它们对美白也有贡献就好。


 ·维C及其衍生物·


【主要作用】

1.抗氧化;

2.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对于缺乏维生素C的比较有效,本身不缺的,也就只能当做保健品来看,别想太多)

 

【成分详解】

1.维C原型

也就是俗称的左旋C,有些地方叫做左式右旋C,抗氧化效果在维C家族里是最高的,价格也比较低廉。但因为是水溶性的,所以和皮肤的亲和力较差,外用时不好吸收,自身又很容易氧化变质,活性不好保存。

 

实际上,它有四种不同的光学构型:


其中,只有最左边的那个L-抗坏血酸在机体里活性最高,其次是L-异抗坏血酸(活性是L-抗坏血酸的20分之1),剩下那俩基本没啥活性~一般所说的“左旋C”“左式右旋C”指的就是活性最高的L-抗坏血酸。

 

代表产品:




PS:想看这些产品的更详细解析请关注晓安后续。


2.维C磷酸酯镁/钠

又叫抗坏血酸磷酸酯镁/钠,稳定性较维C原型稍好,但也是水溶性的,对于皮肤的亲和力也较差。其中,磷酸酯镁比磷酸酯钠的抗氧活性稍强。

 

代表产品:



3.维C葡糖苷


又叫抗坏血酸葡糖苷,简单说就是维生素C和葡萄糖嫁接后的结果,终于让维C从单纯的亲水性变成了两亲性(也就是既有亲水性又有了一定亲油的能力,虽然还是比较弱),对皮肤的亲和力就有了一定的提高,稳定性也更好了。从细胞实验来看,抗氧化能力在维C衍生物里来说也算比较好的。所以,整体是维C系的成分里比较出众的了。

 

缺点嘛,主要就是贵,所以一般只有比较高档的化妆品才舍得用,因为合成技术比较复杂(成分更贵不等于美白效果就一定更好,只能说舍得用这个成分的产品制造成本确实可能比一些同类更高)。


它最先是由日本公司研制,目前也还是由日本公司垄断。(其实这才是日系护肤品相对较好的真正原因之一,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好的原料肯定还是多被自己人先用上~什么更适合亚洲肤质之类的说法也就是图个宣传上比较顺手而已,毕竟这些内容才是大众更容易听懂的~)


代表产品:



4.维C乙基醚


这个是维生素C和更加亲油的烷基嫁接的结果,你可以理解为,它的亲油性相对前面的葡糖苷更强了,或者说两亲性更强了,亲肤性能更好了~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在维C衍生物里也是佼佼者,至少从细胞实验的结果来看是这样的。

 

更讨喜的是,它的价格比起葡糖苷来也更加亲民。嗯~在维C衍生物里,它可算是性价比最高的!

 

它可能在配方表里出现的名字还有很多,比如:3-o-乙基抗坏血酸2-o-乙基抗坏血酸乙基维生素C乙基抗坏血酸抗坏血酸乙基醚等。

 

代表产品:




PS:以上所有代表产品只是举个例子,告诉你这些产品里含有此成分,不是安利!不是安利!不是安利!


【VC系成分选购指南】


1.稳定性排序维C乙基醚>维C葡糖苷>维C磷酸酯镁/钠>左旋C(VC原型)

抗氧力排序:左旋C>维C乙基醚>维C葡糖苷/维C磷酸酯镁>维C磷酸酯钠

亲和力排序:维C乙基醚>维C葡糖苷>维C磷酸酯镁/维C磷酸酯钠/维C原型

PS:抗氧力排序仅仅是细胞实验的结果,仅供参考~其中,维C葡糖苷在浓度低于0.01%时比维C磷酸酯镁的抗氧化能力强,但当浓度超过0.01%时,维C磷酸酯镁的效果就会完美逆袭。


2.最佳人群:轻熟龄或熟龄肌想要美白的。

 

3.可以用于美白的维C衍生物除了上面重点介绍的五种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两亲性,较滋润)、甲基硅烷醇抗坏血酸(两亲性、较清爽)等。

 

·烟酰胺·



烟酰胺是维生素B3类物质 , 又名尼克酰胺(NAA), 维生素 PP。水溶,稳定,分子小,可以迅速穿过角质层。而且它还是个标准的万金油~以下是它的功效总结:

 

美白——抑制黑色素向表皮转运(可针对色斑和陈旧性的黑色痘印使用)

控油——油脂分泌减少的话,毛孔也会看起来小一点

抗炎——在炎症痘痘时使用可以减轻红色痘印的程度(去红色痘印的主要手段)

减少皱纹,增加肌肤弹性——机理不明,但能找到一些人体实验数据

预防光致皮肤癌——不等于防晒,不能减轻晒伤本身的症状

修复皮肤屏障——能增加表皮细胞中胆固醇、脂肪酸、神经酰胺的合成,对屏障受损的敏感皮肤有一定帮助

 

哼,关键这还没到重点呢!人家还有个更大的牌没出——它的很多功效都能找到大量的临床数据统计,个人感觉相比只能靠细胞实验来佐证的其他美白成分来说这可接地气多了~或者说实际效果可能会更明确一点。

 

比如有人就在27名黑斑病患者的两侧脸颊上对比了4%的烟酰胺乳膏和4%的氢醌乳膏的美白效果,结果是氢醌组55%的患者有效,而烟酰胺组是44%。虽然烟酰胺的美白效果确实比氢醌稍弱,但是考虑到氢醌对皮肤的刺激性甚至对细胞的毒性,利弊权衡来看,烟酰胺依然是完胜的!有木有?

 

还有人用4%烟酰胺凝胶和1%克林霉素凝胶对76例中度炎性痘痘患者做治疗对比,为期8周,结果发现烟酰胺的有效率是82%,而克林霉素的有效率只有68%~不过,也有人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效果差不多~但最起码这两组实验都可以说明4%的烟酰胺至少不比1%的克林霉素抗痘效果差,而烟酰胺的刺激性表现在两组实验里都远小于克林霉素,这还不说克林霉素可能存在的耐药性问题~

 

另外,还有一大堆针对皱纹的效果对比,也是捷报频传的节奏~艾玛,反正就是说的我都好想立刻去买买买了~~~然而,我又不得不提醒自己是老干皮,而烟酰胺有控油效果,对干皮并不是很友好~更可悲的是,就连这点都有临床实验证实呢!所以,我特么到底是买不买啊?哭~

 

代表产品:


【烟酰胺选购指南】

 

由于它有一定控油、抗炎和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所以很适合油痘皮、油敏皮你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浓度(可以参考前面说到的各种临床实验的数据),太低了没用,太高了刺激。。。这个就得你自己把握了~

 

至于干皮嘛,刚说了不算好选择~而外油内干的则一定要注意搭配补水保湿的其他产品一起用,不然很可能得不偿失哦~


 

·对苯二酚衍生物·

(熊果苷)


 对苯二酚就是氢醌,因为有很好的皮肤脱色效果,所以一直是皮肤科治疗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的常规用药,只是因为对皮肤细胞有一定的毒性,而被禁用于化妆品中(美国可以限量使用)。没办法,你们那么爱美,都想白成闪电,化妆品商家就开始琢磨它的各种变体了,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熊果苷!

 

熊果苷又分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三种。

 

其中,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效果最好的是脱氧熊果苷,甚至远远超过它的祖先氢醌,是氢醌的10倍,α-熊果苷的38.5倍,β-熊果苷的350倍!但安全性却是氢醌的4倍以上。然而,脱氧熊果苷也有比较大的BUG,那就是在水溶液中对光和热不稳定,也就是说,只能做成厚重的乳霜类产品,所以,目前市面上用它的产品还是比较少~

 

价格最高的则是α-熊果苷,主要是因为它的人工合成非常困难,其次是它的性能相比另外两种来说确实更加优越,比如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虽然不及脱氧熊果苷,但也算比较高的了,稳定性上却远远好于脱氧熊果苷和β-熊果苷,能耐高温,且水溶性也更好。所以,目前的原料市场价可以高达8000元1KG,而β-熊果苷最多也不过1000元,脱氧熊果苷贵一些也就4000元。。。而且,这些成分在安全范围内的话,基本上效果和浓度成正比,或者说加的多的效果更好,但一般情况下,你不可能知道商家用的到底是哪种原料,又到底添加了多少量。。。

 

额~其实,这就是化妆品里你看不见的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另一个范例。所以,很多时候那些买昂贵大牌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在交智商税,也许人家想要的就是大牌们更高的商业诚信度啦~


代表产品:





【熊果苷成分选购指南】

目前市面上卖的大部分都是像肌研那样只说是熊果苷,而没有标明是α还是β还是脱氧的,找了半天才找到了一个宠爱之名明确标识了是α-熊果苷!我估计,不明确标识的应该就是最便宜的β型,你懂的。。。


·间苯二酚衍生物·

光看这些东西的化学名是不是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猛药气息?

嗯~还真没错,这些东西确实算是目前相对最强效的美白猛药了~根据目前的体外实验结果来看,它们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是常用美白成分里最强的,而且强的还不是一点点,实验数据上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倍的差距呢~

目前研究来看,它的强大表现可能主要得益于它拥有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力的双重能力(而前面讲的几类美白剂的机理就比较单一了,要么主要是抗氧化,比如维C;要么主要是抑制酪氨酸酶,比如熊果苷)。

所以,这类成分目前也是美白剂里最炙手可热的,品种也非常丰富,除了上图里那些看起来很不友好的化学名字以外,其实还有一些听起来非常温柔的天然产物也属于它的范畴,比如光甘草定、白藜芦醇。

下面咱们分别来说:

1.苯乙基间苯二酚(俗称:377)

近年大热的美白成分,目前的风头看起来已经远超传统的维C,熊果苷了。

倒也难怪~据说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里它的能力是β-熊果苷的100倍,是曲酸的22倍,甚至好于2%的氢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是目前最常用的美白剂筛选初级方法,所有你听过的美白成分至少都是在这轮实验里表现良好的)

而且在随后的美白剂筛选进阶方法黑色素B16V实验里,它的表现也同样优异(数据越小能力越强):


而且是脂溶性的,分子量也比较小(它是214,光甘草定是324),所以更易于被皮肤吸收。

当然,凡事有优点往往也伴随了缺点,它的缺点主要是在光照下不稳定,并且易与金属离子螯合,一些外界因素可导致含量降低,又因为水溶性不佳也限制了它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很难配成某些你想要的基质)。

目前的国内限用量是0.5%。(看吧,功能性成分低于1%的情况真不一定就是商家抠门的锅,对于想要好好做生意的正规厂家来说,更多时候其实是因为真的不能多放。。。毕竟想要效果没错,但更要考虑你的安全问题啊)

产品示例:

PS:我突然觉得咱这些国货也是越来越洋气了啊,韩束都居然跟上了最热最新的美白风哦~只是,韩束这个品牌名起的也是。。。哎,一言难尽哪~ (依然非安利,纯粹发个感慨)


2.丁基间苯二酚(商品名:噜忻喏)

正式的化学名叫4-正丁基间苯二酚,但一般大家喜欢简化写成丁基间苯二酚。第一个把它加入美白产品里出售的是日本的POLA,嗯~就是那个靠美白丸在国内巨火了一把的POLA(这么来看,人家POLA在美白领域里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呢)。

特点是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所以,想用这个成分的,首先你要确定自己对酒精不排斥,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因为含有它的产品基本都有酒精~好开心我不排斥~哈哈哈~)

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里,它的数据甚至比大兄弟苯乙基间苯二酚更漂亮,是曲酸熊果苷之类传统美白剂的100~60000倍!

然后在随后的进阶实验黑色素B16V里,它也显示出了间苯二酚衍生物的共有优势——在不产生细胞毒性的浓度下就能抑制黑素的生成。

PS:你目前所用到的美白成分都是在黑色素B16V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中表现较好的(不好的在实验室里就被PASS了),这个噜忻喏算是其中成绩非常优异的。

另外,噜忻喏还能找到不少的人体实验(实际使用效果好的才是真的好),比如国外就有人对32例黄褐斑患者两侧脸颊分别使用0.3%的噜忻喏和安慰剂进行了对照,每日两次,使用了3个月,结果是噜忻喏组的色素减少量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还有人为它做人工晒伤后的色素沉着抑制实验,嗯~结果当然是还不错咯~(不排除是研发厂家自己投资做的实验,仅供参考)

产品示例:

3.光甘草定

这个算是目前最昂贵的美白成分了(不过,贵不等于效果一定更好哦)。

光甘草定是光果甘草中特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光果甘草又名洋甘草,是甘草的一个品种),具有显著的抗炎美白抗菌效果。不溶于水,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如丙二醇。

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里的表现:光甘草定 > 烟酰胺 > VC 乙基醚。可以和烟酰胺、VC乙基醚复配使用,据说和烟酰胺复配的效果更好。

虽然在黑色素B16V实验里的数据比377略差,但跟其他类型的美白剂比依然是遥遥领先的,再加上它是有多种功效的天然成分,目前提取又非常困难,所以价格非常昂贵。不过目前用于化妆品里的多是光果甘草根提取物,说实话,变成提取物这水就更深了,因为每家原料里到底都提取到了啥,没人知道。。。然后查了下某成分网站,果然,多数都是酷爱拿各种植物提取说事的韩妆在用~然而,真要让我选,我宁可买个便宜的国产玩玩,因为反正我也不太拿这种植物提取当真的~你随意~

产品示例:


4.白藜芦醇/氧化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一些植物种子受伤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最早是由一位日本科学家从毛叶藜芦中分离得到的,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人们又发现葡萄皮里也含有大量的该物质。(麻蛋,这是让以后吃葡萄都不能吐葡萄皮的节奏?哭~)

因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它可能又是个神通广大的万金油,据说能降血脂、抗氧化损伤、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衰老、保肝、免疫调节和雌激素样作用等等一大堆功效!甚至目前已经有以它为活性成分的药物进入了正式的临床试验阶段,比如单纯疱疹感染。

结果就导致了它在近几年里越来越火,而且远不止是在美白抗氧领域,在整个医药界都是明星一般的存在啊,随便在文献数据库里搜搜它的名字,那论文资料都是多到大把大把的往外冒,看的人眼晕呢。。。

它也依然秉承了间苯二酚衍生物家族的固有特性,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特别的一点是它在365nm的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荧光。(所以,我可以拿紫外灯试试我的白藜芦醇精华液了?)

只可惜,天然来源非常有限(在植物中含量极低),想大规模应用还是得靠人工合成,这个技术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额~价格昂贵那也是必须的!然后,然后我觉得吧,还是再等等?或许以后能像白菜一样用?

氧化白藜芦醇则是白藜芦醇的同系物,它也有类似白藜芦醇的不错的生物活性,在美白作用上的某些实验数据中甚至优于白藜芦醇,比如清除DPPH自由基的实验(这是一种抗氧化能力测试的实验。但这不等于氧化白藜芦醇的抗氧化能力一定比白藜芦醇强,它只是针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较好而已)。

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中,氧化白藜芦醇的数据也很漂亮,是曲酸的70倍,芦荟苦素的100倍!(从实验数据来说,芦荟苦素也算好的,所以也算是个美白剂哈,只是不算主流~)

产品示例:


另外,其实除了上面几种超火的以外,间苯二酚衍生物在市场上活跃的还有很多,比如倩碧的当家美白花旦CL-302的核心就是间苯二酚衍生物——二甲氧基甲苯基-4-丙基间苯二酚,因为可以从植物山菅兰中提取出来,所以倩碧宣传的山菅兰提取物其实指的也是它!这是一个2012年才被国内批准使用的新型美白剂,倩碧营销上也而不是非常强势,所以,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

二甲氧基甲苯基-4-丙基间苯二酚的代表产品:

还有己基间苯二酚也属于此类,有体内实验证实,0.5%的己基间苯二酚在8周内具有与2%的氢醌同样的美白效果,从这个实验来看也算是美白杀器了~

己基间苯二酚代表产品:

还有个4-环己烷-间苯二酚,据说是联合利华的专利,但是一时我也没找到添加它的产品。。。你们碰到了来告诉我可好?

~其它类型美白剂~

1.鞣花酸

又称逆没食子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软果、坚果等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天然多酚,是鞣花鞣质水解的产物,是兰蔻家的美白当家花旦(确切的说是欧莱雅集团的)。

主要作用有收敛(所以更适合油皮,外油内干和中干皮不太适合)、抗氧化(对多种自由基都的清除能力)、抗衰老(抑制弹性蛋白酶的能力)、美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防晒(吸收紫外线357nm,属于UVA波段)。

收敛性使含鞣花酸的化妆品在防水条件下对皮肤有很好的附着能力,并且能让粗大的毛孔收缩,使松弛的皮肤绷紧从而减少皱纹,还能防止皮肤分泌过多油脂和汗液,所以很适合油皮,而外油内干和中干皮想用的话就需要做点额外的功课了~

抗氧化能力方面,有些实验比VC强,有些却差很多(自由基不同,清除能力就不一样),看这节奏最多也就打个平手吧~在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方面的数据,和熊果苷可以大概打个平手~

总结就是,鞣花酸的能力有点像VC+熊果苷的结合体,或许这样能出现1+1>2的效果?谁知道呢~反正,老油皮们可以试试,中干皮嘛,最好还是先看看别的吧。

产品示例:

2.曲酸

曲酸,又名曲菌酸,是由葡萄糖经曲霉念珠菌在30~32度的好氧条件下发酵制成的。过去主要是存在于酒曲中,是人们一直有食用的东西,现在也经常用于鱼虾的保鲜。

最早也是被日本人玩的很嗨皮,不管是生产还是应用,像高丝旗下的美白护肤品,很多款到现在依然在沿用这个成分。不过目前曲酸产量最大的却是中国,可能是由于曲酸一度被研究发现有致癌的可能性而在日本被禁用过,虽然后来又重新开放了,但或许因此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反正,目前在各国对曲酸都没有设定限用标准,应该说还是很安全的吧!

它在美容上主要有三个作用:美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晒(可以吸收200~300nm的UVB)、保湿抗老(可以进入细胞质中组成胞间胶质)。

它的应用历史也比较久,在皮肤科经常用2%的曲酸复方凝胶来治疗黄褐斑,有实验说有效率达63%。讲真?我觉得这数据不算高(我就是贪心,你来咬我啊)~不过,据说和氢醌果酸联用的话,效果会好很多。然而,果酸还能试试,氢醌?太猛了吧。。。

所以,从美白角度来说,贪心的我对这个成分并不感冒,但目前却在用一款曲酸精华,不仅是因为它可能让我白,更重要的是它的基质做的实在深得我心(超级滋润),居然没办法放弃了。。。麻蛋,谁让一般的美白精华都干的跟鬼一样!!!

我知道你们肯定会问到底是啥?

喏~就是它了:

高丝旗下的一个产品线巨全但在市场上却毫无存在感的品牌,本来想留着以后细讲呢(因为它这整个牌子的营销都做的让我心疼,三两句话都说不完)~但是,我知道你们会等不及!就先放一个吧~

当然,除了这个贝缔雅外,还有很多含曲酸的产品:


另外,由于曲酸也不太稳定,所以现在也有很多它的衍生物出现:


有没有感觉跟上节课讲到的VC衍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3.传明酸

又叫氨甲环酸、凝血酸、止血环酸等,这个东西的具体解析都在美白针的文章里了,请回复关键字“美白针”自取。

是的,它主要还是应用于医学领域,作为止血药来用,医学美容也有用它注射或者口服治疗黄褐斑的,至于放在化妆品里外涂的效果,我没有找到靠谱的资料,只知道最早是由资生堂给带到化妆品里的,或许有用吧~

产品示例:

4.4-MSK(4-甲氧基水杨酸钾)

资生堂的独家成分,在2007年就被我国批准使用了,算是个经受了多年考验的老成分了,而且获批的最大使用浓度是3%,也算高的,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它的主要特色是不仅具有与普通美白成分相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还同时兼有改善角化功能异常的作用,或者你可以理解为就是美白剂+水杨酸的混合体。所以,有角化异常问题的人又想美白的是比较适合的~比如爱长痘痘的。

产品示例:

总结:

1.油敏皮和油痘皮首选烟酰胺(因为烟酰胺还有一定的抗炎、修复皮肤屏障、控油的作用);

2.老干皮首选曲酸和VC,或许搭配上果酸更好(因为爱出曲酸VC的就是高丝,而它的基质大多做的超级水润,叫滋润也行)

3.想猛药美白的,首选间苯二酚衍生物,尤其是377和噜忻喏(因为相关的美白实验里人家的数据太漂亮,即便只是体外实验)

4.单纯的痘皮们可以试试4-MSK;

5.老油皮也可考虑试试鞣花酸;

6.想用熊果苷的,最好看清成分里用的是α还是β,毕竟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却差了好多倍哦~

剩下的,就看你眼缘吧~或者等我出产品数据库,先帮你们扒好了基质再说~毕竟美白这事只是有可能,而基质选好了,至少能让你舒服,只有用的舒服的才有可能坚持下去嘛!

另外,如果你最在意的是里面的美白剂而不是基质的话,那最好选择商业诚信度较高的品牌,莫贪便宜,以尽可能避免碰到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毕竟这些成分不像基质,到底放没放,放了多少,放的原料品质如何,你我的肉眼凡胎是完全不可能分辨的,只能赌一把商家的诚信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

回复关键字查看已有干货


【问题肌肤】祛痘 | 黑头 | 抗皱 | 痘印 | 美白 | 脂肪粒 | 毛孔粗大 | 敏感肌肤 | 外油内干【买前必查】芦荟胶 | 小黑瓶 | 神仙水 | 雅漾大喷 | 雅诗兰黛 | 健康水 | 紫苏水 | 流金水 | 家用美容仪 【成分详解】酒精 | EGF | 果酸 | 胜肽【剂型真相】 精华液 | 洁面乳 | 原液 | 化妆水 【医美技术】光子 | 激光 | 热玛吉 | 超声刀 | 深蓝射频 | 热拉提 | 调Q | 点阵 | 美白针 | 美白丸 | 玻尿酸 | 水光针 | 白瓷娃娃 | 黑脸娃娃 | 王者之心 | 王者风范 | DPL | 脉冲染料激光【基础护理】卸妆 | 防晒 | 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