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预警:此文信息量较大,耐力不足的请只看绿字部分和最后总结!


一、啥是紫外线?


紫外线(Ultraviolet)就是波长比可见光短,比X射线长的一种电磁波。


按照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又可分三种:UVC、UVB、UVA。


UVC波长:190 ~280nm 

UVB波长:280 ~ 320nm 

UVA波长:320 ~ 400nm


感觉很抽象?不怕,看图:


UVC(短波区)能量最高,但在经过臭氧层时会被吸收掉,因此,对人体伤害的一般是中波区和长波区的紫外线(当然,臭氧层要是空洞了咱们也得自求多福)。

 

UVB (中波区)是导致灼伤、间接色素沉积和皮肤癌的主要根源,灼伤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严重者还可能伴有水肿、水疱、脱皮、发烧和恶心的症状。

 

UVA (长波区)穿透能力强且具有累积性,长期作用于皮肤可造成皮肤弹性降低,皮肤粗糙和皱纹增多等光老化现象, UVA 还能加剧UVB 造成的伤害。


防晒霜里的SPF值,指的就是防晒霜防护UVB的能力;PA值,指的是防晒霜防护UVA的能力。


二、防晒剂实力大解析

 

1.国内准用防晒剂一览(数据截自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据说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防晒剂有17种,欧盟批准了29种,我国则是28种。


2.这么多防晒剂有啥区别?

 

(1)对紫外线的屏蔽性能不同

 有的对UVA敏感,有的对UVB敏感,有的则是全波段敏感。


(2)屏蔽紫外线的原理不同

就是大家常说的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的区别。物理防晒剂屏蔽紫外线主要靠的是对紫外线对的散射和反射,比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而化学防晒剂则是吸收紫外线,然后把紫外线转化成其他能量释放出去,从而避免伤害到皮肤细胞,比如阿伏苯宗、二苯酮-3等。


不过,说到这,有一点我不得不强调:物理防晒剂并不是绝对的好!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向化学防晒剂的方向转化,比如二氧化钛一旦粒径小到一定程度,它原本对紫外线的散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也就是说物理遮蔽作用大大下降),而同时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却会变得超级强大,甚至超过任何一种传统的化学防晒剂。


所以,它这不是很好吗?你别急,我话还没说完呢——拥有超级强大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是一个好的防晒剂。因为它吸收紫外线的能力越强,往往也就意味着它的光稳定性会越差(因为对紫外线太活泼了嘛),光稳定性差会怎样?接着看下一条。


(3)光稳定性不同

一个防晒剂如果光稳定性差的话,不仅仅会严重影响防晒效果(效果不持久),还可能反过来对皮肤造成更严重的自由基损伤。


你是不是还以为那些化学防晒剂的弊端仅仅是可能刺激皮肤引起皮炎或者透皮吸收伤害身体?图样图森破!


知道为什么它们能屏蔽紫外线吗?因为它们对紫外线很敏感啊,所以才能被拿来挡在你皮肤前面去充当被紫外线率先分解掉的那个炮灰,然后紫外线才没什么能力祸害你的皮肤了。


然而,如果这种防晒剂对紫外线过于敏感的话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一旦自由基太多,多到你皮肤来不及清除的时候,抹这些东西到脸上是防晒还是祸害就得另说了。。。别问我自由基是说什么,这节课不会讲了!你就理解为和紫外线直接对皮肤的伤害差不多就行了~


比如阿伏苯宗,虽然有强大的吸收UVA的能力,但在阳光下的稳定性非常差,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改造它,不然根本没法用。所以,强生公司的专利防晒成分Helioplex就是把阿伏苯宗和另一种防晒剂二苯酮-3复配的结果,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阿伏苯宗的稳定性。


再比如大众意识里认为的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一旦到极小的纳米级别,如果不经特别处理的话(大多是在颗粒外包裹上某些其他化学物质),其对皮肤的伤害并不亚于普通的化学防晒剂,甚至更强~这里也无图无数据,你们爱信不信!


(4)安全性不同

前面其实已经提到了,防晒剂在帮助大家抵挡紫外线伤害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希望出现的问题,比如接触性皮炎、类雌激素作用,甚至可能引发荨麻疹反应、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干扰甲状腺素代谢等等。


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高SPF值防晒样品容易引起皮肤损害, 并且皮肤损害程度随SPF值增加呈加重趋势;液质类防晒品较膏类、粉饼类防晒品对皮肤影响更大。这些都是从正经的研究文献里来的,虽然上不了啥牛逼哄哄的殿堂级期刊,但我想总也比某些美妆达人拍大腿来的结论靠谱的多,你说呢?而且,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高SPF值意味着什么?屏蔽紫外线能力强大呗,屏蔽紫外线能力强大又意味着什么?第三条已经说了;液质类产品相比膏状粉饼状的来说,透皮吸收性能一般会更强,当然对皮肤的刺激甚至进入身体的可能就越大咯~


懒得看上面一大堆的,安大人教你个独门秘技:从国家的限用量就可以大概判断出一种防晒剂的安全指数。


3.国内常见的防晒剂特性概况


• 阿伏苯宗

 

【防护波段】UVA

【常用别名】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Avobenzone 、 巴松(parsol)1789

【优点】除欧莱雅家的麦色滤以外,最有效的UVA吸收剂,最高吸收峰可达357nm(对于UVA段的防护来说,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数值越大,防护能力越强)。

【缺点】

  • 容易染黄衣服;

  • 光稳定性很差;

【限用量】5%

【其他信息】和OMC一起会更不稳定,和DMDM乙内酰脲和咪唑烷基脲类防腐剂也不搭。


• 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防护波段】UVA

【常用别名】Mexoryl SX、麦素宁滤光环(欧莱雅集团的专利防晒成分之一)

【优点】稳定性比阿伏苯宗好一些

【缺点】

  • 吸收紫外线的波段并未涵盖所有UVA波段;

  • 曝露在阳光下两小时也可分解40%,所以还是经常需要搭配其他防晒剂一起使用;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水溶性;普遍应用于欧莱雅旗下的各个品牌,包括巴黎欧莱雅、兰蔻、碧欧泉、理肤泉及薇姿等。


• 乙基己基三嗪酮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 辛基三嗪酮、Uvinul T 150 、ethylhexyl triazone

【优点】吸收性能最强的UVB防护剂(据说是UVB防护剂里最贵的,所以号称UVB防护剂里的奔驰)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因为太稳定所以难自然降解,目前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大多没有做这方面的设计,结果就是流进下水道的它们,可能又会回到你家自来水龙头里被你吃掉。看到了吧?我说了一万遍了,没有不带刺的玫瑰,别再听见美妆达人化妆品广告BB两句我的防晒霜各种好就真的照单全收!性价比最高最安全最可靠的防晒措施还是硬!防!晒!

【限用量】5%

【其他信息】欧盟,澳大利亚,日本被批准,美国未被批准

 

• 4-甲基苄亚基樟脑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4-MBC

【优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紫外线的吸收效率也很高

【缺点】类似乙基己基三嗪酮的毛病,在目前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中不能被完全降解,有环境积累效应,并能通过生物积累进入食物链,干扰内分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限用量】4%

【其他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阿伏苯宗、OMC以及二苯甲酮-3等紫外线吸收剂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 OMC

【优点】对紫外线吸收效率很高

【缺点】有透皮吸收进入体内的可能,在某些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对雌激素有影响。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在水或醇系的基质里容易光降解,其光降解的产物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对皮肤造成伤害。

 

• 水杨酸乙基己酯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 E587

【优点】优良的复配性能

【缺点】单独使用紫外线吸收作用较弱

【限用量】5%

【其他信息】——

 

• 二甲基PABA乙基己酯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

【优点】最早使用的一类防晒剂

【缺点】对皮肤刺激性大

【限用量】8%

【其他信息】——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防护波段】UVB

【常用别名】 PBSA

【优点】水溶性的,可以减轻其他成分的油腻感

【缺点】光稳定性差(光照会产生自由基)

【限用量】8%

【其他信息】——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Tinosorb S、天来施S、BEMT

【优点】光稳定性好;全波段防护;没有雌激素活性

【缺点】暂未查到(不过一般稳定性好的降解都是问题,虽说没有雌激素活性,也没不好说有没有别的毛病)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


• 二苯酮-3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二苯甲酮-3

【优点】价格低廉

【缺点】

  • 光稳定性差;

  • 容易引起过敏且会被皮肤大量吸收;

  • 可能有类雌激素的性质;浓度在5%以下时只能提供些微的防晒效果。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欧盟的限用量是6%,目前各国对它的安全性争议都较大

 

• 二苯酮-4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二苯甲酮-4

【优点】价格低廉

【缺点】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虽然不会被皮肤吸收,但却会增强其他成分的吸收。

【限用量】5%

【其他信息】——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Mexoryl XL(欧莱雅集团的专利防晒成分之一)

【优点】光稳定性较好;广谱防晒

【缺点】可能污染水环境

【限用量】15%

【其他信息】在美国未被批准(因为可能污染水环境)


•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Tinosorb M、天来施M,MBBT

【优点】光稳定性好;不会被皮肤吸收

【缺点】可能污染水环境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


• 奥克立林

 

【防护波段】UVA+UVB

【常用别名】Octocrylene、欧托奎雷

【优点】吸收UVB能力很强

【缺点】光稳定性差(未经特别处理的话,光照后也会产生自由基)

【限用量】10%

【其他信息】——


• 二氧化钛

 

【防护波段】

  • 粒径100nm以下有极强的抗UVB作用(化学吸收);

  • 粒径100nm以上有一定的抗UVA+UVB的作用(物理遮蔽);

【常用别名】TiO₂

【优点】

  • 对紫外线既有化学吸收作用(类似有机防晒剂)也有物理遮蔽作用;

  •  粒径100nm以上的,对UVA和UVB全波段都有一定的遮蔽作用,而且对皮肤无毒无刺激,安全性极佳;

【缺点】

  • 粒径100nm以下的,若未经特别处理,虽然有极强的吸收UVB的作用,但同时也有极强的光催化活性(对皮肤有强刺激甚至有光致毒性),且易团聚,分散性差(较难涂匀,涂不匀也会大大影响防晒效果),还有可能堵塞毛孔,不利于透气和汗液的排除,甚至被皮肤吸收,对人体造成损伤;

  • 粒径100以上的,虽然对紫外线是全波段防护,但主要是物理遮蔽的作用,所以防护能力较差,尤其是500nm以上的较大颗粒,防护作用更差;

  • 粒径500~2000nm时,散射作用较差,防晒效果不佳;

【限用量】25%

【其他信息】粒径越大,涂抹后越容易发白;粒径越小,透明感越好;未经特别处理的话,100nm以下的超微二氧化钛并不比前面讲的那些“名字听着就有毒”的有机防晒剂更安全;

 

• 氧化锌

 

【防护波段】UVA(屏蔽能力更强)+UVB(屏蔽能力较弱)

【常用别名】ZnO

【优点】在防晒同时,还有抗菌和收敛作用(可能比较合油皮痘肌的胃口);纳米ZnO对UVA波段的屏蔽作用比纳米TiO₂高,尤其是355nm以上的紫外线波段。

【缺点】在355nm以下,尤其是330以下的紫外线波段,纳米氧化锌的屏蔽能力远低于纳米TiO₂;未经处理的纳米ZnO也有和未经处理的纳米TiO₂类似的毛病(易聚集、光催化活性等)。

【限用量】25%

【其他信息】——


PS:以上破折号的部分不是没有信息,而是安大人暂时还没有找到靠谱的相关信息,以后找到了随时给大家补齐!另外,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网上很多关于防晒的东西是互相抄来抄去的错误信息,大家看的时候要悠着点哦~


4.总结


(1)传统所说的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的概念并不严谨,就像TiO₂变成纳米级别以后,对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就从主要以物理遮蔽为主的“物理防晒剂”变成了以化学吸收为主的“化学防晒剂”了。所以,更科学的分类应该是有机防晒剂(就是名字里带各种“基”啊“苯”啊之类的,听着都觉得好像有毒的那一大堆)和无机防晒剂(就是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等粉类物质);

(2)有机防晒剂的优点是防晒效率高,缺点是防晒效果不持久,对皮肤刺激较大,甚至有些可能透皮吸收,对身体造成健康威胁,防晒效果持久稳定的又可能引起水环境的污染;无机防晒剂的优点是相对更安全,防护波段更全面,缺点是大颗粒的发白严重,防晒效果不好,而纳米级的如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也有类似有机防晒剂的缺点——防晒作用不持久、皮肤刺激性、透皮吸收的可能等等,甚至还更严重。

(3)买防晒霜不仅要看各种防晒剂的复配是否合理,光防护能力是否全面(确定防晒剂的紫外线吸收性能和稳定性),还要考虑它们的安全性,对此,我的建议是: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实力大厂的产品,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更可选用实力大厂们的高端产品,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尽管没有人能保证实力大厂们就绝对良心,但价钱给到了,你买到好产品的几率总还是能高那么一点点的,你说呢?

我读书少,才不会骗你啊~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