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是我准备了50天之久前后共烧掉4657元还搭了一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情才写出来的曲折大稿。

 

所以,含金量,你懂得~



Emmm...对待这种超硬核的文,我的惯例还是,先说结论哇!!!

 

那么,SKII神仙水里到底含有多少果酸呢?

 

答案是:乳酸891.79 μg/g,柠檬酸48.04 μg/g,这两种酸合计大约是0.1%的水平。测试方法是《2015年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针对限用组分α-羟基酸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α-羟基酸就是俗称的果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但《2015年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只对其中最常见的五种成分做了检测方法规定,这五种分别是:甘醇酸(又名乙醇酸、羟基乙酸),乳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

 

看起来很低是吗?

 

然而,你别忘了,它是纯水剂质地,上脸后水分非常容易被蒸发掉(浓度变相升高),且每次使用时都可以多遍反复涂抹或轻拍,甚至还有人直接湿敷的(使用量可以远大于使用乳液质地的芯丝翠倍舒乳),所以,这种产品的功效成分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接触到你皮肤的真实浓度和最终用量都有巨大的可操作空间,虽然看起来好像浓度很低的样子。。。

 

对此还是没啥概念?

 

没事,我告诉你,城野医生毛孔收敛水也跟着一起测了下,也刚好只测到了乳酸和柠檬酸,总含量也就0.3%,尽管看起来也是如此之低,但也已经为它铸就了祛痘稳闭口的强大口碑。。。

 


所以,其实用一遍城野水就相当于用了三遍SKII神仙水吗?那些年我买过的神仙水其实都是交了智商税?

 

那倒也相当未必啊!

 

关于这个问题,你至少需要了解以下两点:

 

1.同一种果酸,来源不同,其“治疗指数”很可能不同。

 

治疗指数即羧酸对皮肤细胞再生增长率与刺激性之比,英文Therapeutic Index,简写为TI。

 

大白话讲就是,达到同等的功效强度时,刺激性越低的成分,治疗指数越高。

 

或者说,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寻找相对来说功效更强而刺激性又较小的有机酸的,毕竟能促进皮肤细胞再生的成分多如牛毛,果酸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类而已,甚至连同一种果酸都可能因来源不同而在治疗指数上有很大差别:



从上表我们很容易看出,同样是乳酸,蜂蜜提取的和生物工程制备的比草莓和热带水果来源的治疗指数高很多,甚至连一向被大家鄙视的人工合成乳酸在治疗指数方面也出人意料的战胜了来自草莓和热带水果的天然乳酸。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我们当然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的判断指标用来帮助筛选更有价值的美容原料。


当然,具体到神仙水和城野水里的乳酸到底谁的治疗指数更高,那就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的事了,能确定的只有一点——神仙水的成本一定更高!

 

不过,从已知数据来看,神仙水里的乳酸约等于生物工程制备来源吧,算是治疗指数很高的,城野水嘛来源就真的不清楚了,有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也可能是生物制备的,谁知道呢(我估计应该是哪个市场价更低就是哪个吧,有专门做此类原料采购的宝宝可以去评论区给大家说说)。



2.神仙水相比城野水来说,里面含有大量除明确已知的乳酸和柠檬酸以外的其他未知成分,这些成分也可能对皮肤产生作用,其中也包括可能对皮肤有刺激再生作用的其他有机酸及其相关化合物。

 

毕竟我们这次只测了常见的五种α-羟基酸(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事实上能对皮肤细胞产生明确作用的有机酸远不止它们五个,而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家族!

 

除了上一段的表2中展示的乙酸、马来酸、羟基辛酸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只说我眼下已经找到的有文献支撑的就有丙酮酸、甘油酸,乙醛酸、琥珀酸、富马酸、3-羟基丁酸、2-羟基异丁酸、羟基丙二酸等等,甚至还包括大量跟它们结构相关的化合物。。。比如丙酮酸甲酯、丙酮酸乙酯、马来酸二乙酯、羟基脲乙酯等。(以后看到配方表里比较靠前的位置有这些成分的话,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产品无论宣称是啥,其实际作用嘛。。。请参考果酸啦)

 

其实,我猜应该还有大量暂时没有文献报道但其实也有类似作用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的挖掘和证实,而这么庞杂的一堆东西理论上都是有可能存在于神仙水中的。。。

 

也可以说,我们这次的测试对于类似神仙水这样的天然提取类产品来说,不过就是像拿着一个小渔网在太平洋里捞了一把,所以漏网之鱼很可能远远大于我们“捞”到的那一丁点。。。已知的漏网之鱼,比如,pitera的专利文件里显示的苯甲酸,我们就没有测到:

 


而这个苯甲酸有什么作用大家可以翻下我微博,微博名还是:晓安说脸。


说到这,作为一个非主流成分党,我好像突然想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炫富技能?!比如,买它十台高效液相色谱仪,想测啥就测啥!哈哈哈,想想都小激动呢。嗯,宝宝们等我发财~



所以,你这用4657元外加一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情换来的大稿,曲折在哪里?

 

你们还记得上个月底我答应你们的要讲古源水的功效秘密么?可是这个月马上就快过完了!今天这篇大稿的开头却是神仙水,难道你们没觉得有点奇怪?

 

对咯~这曲折的故事就隐藏在这了!

 

事实上,这波钱和人情本来是为了探索古源水的功效秘密才狠了心下的血本。

 

然而,悲剧的是,测完后发现,里面居然真的只有一丁点柠檬酸:



且产品整体的pH值也一点都不低,达到6.1。。。而这次的pH值可是专门请的分析大神用最牛逼的pH计测出来的,准确度嘛~肯定没毛病:



好吧,铁证如山,测到的这可怜巴巴的487.17ug/g的柠檬酸99.999%只是配方表里已经显示的特意添加的作为pH调节剂使用的,而不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再生作用的有效成分:



要知道,除了浓度以外,pH值对于有机酸的功效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面对古源水这么温和的pH值,我也只能哭丧着脸承认古源水的功效来源应该跟我最初预想的有较大差距——我本来是脑补它里面也会跟神仙水差不多的,有一堆天然提取来源的酸酸们在起作用呢。。。



自然,我的古源水功效探秘之旅也就陷入了僵局。。。

 

可是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的鸽你们啊,眼看着答应你们的deadline一天比一天靠近,心急如焚的我只好做起了排除法!反正在改善毛孔粗大这方面,目前我在实践中发现的可以确定能用肉眼看到效果的也就3条路:

 

1.直接提升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细胞间的粘附力→改善角化过度→异常堆积的角质层变薄→毛孔缩小

——只针对自然环境干燥或衰老引起的缺水皮肤有效;

代表成分:各种优秀的保湿剂

2.降解桥粒/改变或阻止神经酰胺与角质细胞键合等→降低角质细胞间的粘附力→纠正角化过度→异常堆积的角质层变薄→毛孔缩小

——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角化过度均有效;

代表成分:各种“治疗指数”较高的角质剥脱剂,比如果酸、水杨酸、尿素、甚至是高浓度的维C

3.调节某些细胞信号的传导→直接影响角质细胞→纠正角化异常(角化过度和或角化不全)→异常堆积的角质层变薄→毛孔缩小

——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角化异常均有效

代表成分:视黄醇类、烟酰胺


注意:

1.这里只说理论有较充足的依据,且经过我个人长期实践观察后确定的可以用肉眼看到效果的方法。不包括各种单纯的理论有效,但实践中看不看得出效果基本拼人品的途径,且只针对健康皮肤来说,不包括自己作死造成的炎症性毛孔粗大的情况;

2.事实上,2和3很难完全界定开。比如很多研究也在证明果酸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降解桥粒促进角质剥脱的作用,它们可能也会对多种皮肤细胞产生调节作用,比如Sakaki等人做的体外实验就显示用甘醇酸促进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合成(可能改善松弛老化),Usuki等人还报道了在体外实验中,甘醇酸和乳酸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美白剂的惯常套路之一);再比如,水杨酸也并不简单的只是剥脱角质,明确知道的它就还有抗炎功能,而这个抗炎功能的实现也逃不开复杂的细胞调控途径,只是具体的机制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其他作用不甚明确罢了。



而我本来以为古源水会是第2种的,所以才花了血本测了一把羟基酸,结果嘛,你们也看到了,基本可以确定这条路没戏。。。

 

第3种途径吧倒是有可能,只是目前相关的论据实在太少也太模糊,别说直接确证了,连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我都给不了你们。。。因为这方面涵盖的范围太广,而目前只有A醇类研究的还算详实,其他成分都是些支离破碎的体外实验和推测假说。像fresh水里非常可能有而我们没钱测的黄酮类会在脸上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得而知,虽然我们知道黄酮类在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抗氧化效果。

 

最后也就只剩下第1种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呢?

 

讲真?我当初最先排除的就是第1种情况。。。因为古源水的保湿体系我粗粗看过配方,实在没觉得有啥特别的,保湿剂不就是丁二醇、戊二醇、透明质酸之类嘛,满大街都是这样的产品啊?连主打的表活都是最常见的PEG-7甘油椰油酸酯。就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奇妙的肤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大“补水”效果呢?甚至还能因此产生皮肤纹理平滑均匀、毛孔细腻的视觉和触觉上的变化?事实上,我第一次用它的时候,因为是超级干燥的冬天,还因为它质地单薄觉得它一点都不保湿呢!

 

直到前面两条路都被封死以后,我才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这个曾经被我忽略的基质体系。


为了弄清楚这套从配方表里没看出啥蹊跷的基质体系,我只好决定配齐原料亲自打样寻找答案!(幸亏是个水剂,要是面霜,到这一步我估计只能选择直接狗带了,别问我为什么)



好在,这次的结果有点幸运了。

 

经过我的一番摸索,终于炼出来了一个大概7成像的阉割版古源水,最起码古源水那种涂完后独特的“摸瓶口”肤感是有了!清爽度也接近。不一样的是,我没有加各种植物提取物,以及用的沙棘油带颜色,所以水体出来是淡黄色的,也没有人家的白花春黄菊花油这个复配香料,直接原味走起~不过,这样的阉割版也正好适合用来测试它的基质体系到底是不是确有神奇之处。

 

啥是“摸瓶口”肤感?戳这里:2019初夏·最近我在用什么?

 

然后,就是不惜以脸犯险,坚持用自己配的这个三无观察人肉效果(本文探秘需要,请勿模仿)。

 

上脸了一周,用掉了50毫升(自己做的用着不心疼,保湿剂含量也比原版稍微少一点,所以就用的更多一些),有没有毛孔细腻的效果我不知道(因为我现在晚上又在嘚瑟资生堂的悦薇抗皱霜,毛孔细不细的没法跟它撇清关系,而且时间也比较短),但皮肤光泽度和水分度确实有原版古源水的风范,搭配它家同系列的那个古源精华时也一样出现了漂亮的水光肌!而且,之前搭配别的水时,总感觉资生堂悦薇那个抗皱霜油腻腻却不怎么“补水”,涂抹感“浮”的很,涂完也很容易显得暗沉,挺讨厌的,包括保湿和渗透力也很强的的雅诗兰黛紧实抗皱竹粹水也未能幸免,现在就刚刚好,服帖软嫩白亮的感觉都有~

 


所以,古源水最可能的神奇秘密到底在哪呢?

 

我的答案是PPG-26-丁醇聚醚-26,以及和其他保湿剂们恰到好处的配比关系

 

这个PPG-26-丁醇聚醚-26吧,表面看就是个两亲性的保湿剂,一般成分网站上也就写个什么赋脂剂啦、抗静电剂啦之类,甚至还有写乳化剂的!

 

实物质地也平平无奇,乍一看跟甘油也差不多,很粘稠的透明液体(不过,市面上销售的PPG-26-丁醇聚醚-26一般都是和PEG-40氢化蓖麻油复配后卖的,性能有一定改进,直接丢到水里的溶解度很低,所以这个原料实际上还是跟甘油有很大差别的)。

 

反正就是怎么看怎么像个普通的基料,根本无法联想到会跟产品功效有关。。。唯一让我觉得有点疑惑的是,价格相当不菲!(比甘油可贵太多了!买的时候我还很难接受的心疼了一把)

 

而实际上呢?资生堂已经为类似成分——PEG/PPG-14/7二甲醚发表过大量的研究论文,用以证明这种东西能提升角质层含水量;修复紊乱的角质层脂质结构,强化屏障功能;甚至还直接研究了它对毛孔粗大的改善作用:



我也亲自打了两个比对小样,其他方面都一模一样,唯独一个含有PPG-26-丁醇聚醚-26,一个不含:


然后分别用手背皮肤做了等量测试,结果是:涂抹B剂时 “吸收感”来的稍微快一点,整体的清爽感稍强一丢丢(但此时差别还不大);待到样品完全“吸收”后,使用B剂的皮肤触摸起来有一种丝绒般的柔嫩感,而使用A剂的皮肤则是比较单调的光滑感,且这种对比的强烈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大约在涂抹后的半小时左右达到顶峰。

 

嗯~这个亲测实验至少可以说明,PPG-26-丁醇聚醚-26除了能让水体更好看以外,也的确对皮肤角质层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成分的影响。

 

也是到这,我才明白为什么古源水主打的是保湿修护(它最初的大名就叫古源修护滋养保湿液),而没有宣传什么桂竹抗氧化、迷迭香抗炎之类。敢情一直以来人家都在说大实话,只是我在给人家强行加戏吗?



这,更让我觉得前面花的几千块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钱好冤枉!

 

所以,为了摊平成本,我又把手头其他的可能带有果酸的产品寄给了分析大神,虽然原定目标古源水在这个检测里扑街了,但万一不小心发现点其他意想不到的玄机呢?

 

涉及品牌除了上面提到的SKII、fresh、城野医生外,还有:海蓝之谜、雅诗兰黛、悦木之源、芯丝翠。

 

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波完整的检测结果?想看的就赶紧点“在看”,“在看”足够多,我就准备冒着被各大品牌封杀的危险发你们看看。。。


参考文献:

[1]裘炳毅,高志红. α-羟基酸及其在护肤品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工业,1995(04):29-35.

[2]Zoe Diana Draelos, Akira Matsubara &Kenneth Smiles (2006) The effect of 2% niacinamide on facial sebumproduction, 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 8:2, 96-101.

[3]Downing D T, Strauss J S. On themechanism of sebaceous secretion[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1982:343-349.

[4]八木荣一郎.EPDME(POE/POP二甲基醚)对干燥皮肤的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构造的改善作用[A].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第九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2012:7.

[5]Van Scott E J, Ditre C M, Yu R J, et al.Alpha-hydroxyacids in the treatment of signs of photoaging[J]. Clinics inDermatology, 1996, 14(2): 217-226.

[6]Scott E J V, Yu R J. Control ofKeratinization With a-Hydroxy Ac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 I. Topical Treatmentof Ichthyotic Disorders[J].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974, 110(4):586-590.

[7]Ramos-E-Silva M , Hexsel D M ,Rutowitsch M S , et al. Hydroxy acids and retinoids in cosmetics[J]. Clinics inDermatology, 2001, 19(4):460-466.

[8]Scott E J V . Dry skin et cetera, corneocytedetachment, desquamation, and neo-str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Dermatology, 2010, 26(2):90-90.

[9]Yamamoto Y , Uede K , Yonei N , et al.Effects of alpha‐hydroxy acids on the human skin ofJapanese subjects: The rationale for chemical peeling[J]. The Journal ofDermatology, 2006, 33.

[10]Sugiyama-Nakagiri Y , Ohuchi A ,Hachiya A , et al. Involvement of IGF-1/IGFBP-3 signaling on theconspicuousness of facial pores[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10, 302(9):661-667.

[11]Mizukoshi K , Takahashi K . Analysis ofthe skin surface and inner structure around pores on the face[J]. Skin Researchand Technology, 2014, 20(1):23-29.

[12]Katsuta Y, Lida T, Inomata S, et al.Improving the appearance of facial pores[J].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2004,119(10): 59-64.

[13]Rosten M. The treatment of ichthyosisand hyperkeratotic conditions with urea.[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Dermatology, 1970, 11(3): 142-144.


专业专注·科学美肤

长按二维码关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