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面对痘痘和毛孔,毁过我三观的烟酰胺居然也只是个青铜?
今天的开头呢咱先不说答案,因为我又想倒叙了。
老粉都懂的,每次我有了不寻常的新发现或新见解时总会不自觉的想要改变下习惯,好像这样做了就可以增强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勇气一样~
呃~这次新大陆的开端是这样滴。
去年春节的前两周我突然发现自己右脸的法令纹似乎加重了。。。这,作为一个美容达人,是可忍孰不可忍?!遂心急火燎的开始在脑子里搜索补救方案(其实内心深处对预期结果是很很明确的:最多也就是稍微延缓一点衰老速度,并不可能真的力挽狂澜)。
这时候恰逢我刚刚写完了:关于药妆我没忍住,一次写了13685个字,在文章里我表达了对A醇效果表示怀疑的态度,不过评论里有不少人跟我反馈用A醇还是看到了效果的,再加上对A醇作用机制的大概了解(可以促进胶原新生,理论上对于我这种瘦脸上的浅细型法令纹也算挺对症的),遂决定重新开始尝试A醇,想亲自验证下它在全脸使用的情况下促进皮肤更新的作用跟果酸到底有什么区别。
因为之前的那篇药妆文章里提到的“A醇效果不明显”的结论,其来源主要是曾经坚持连续用过三四个月在眼周一天一次的使用没有发现明显的眼纹变淡(至少肉眼不觉得,或许用Visia拍对比照还是有区别的),推荐出去的几个跟踪案例也没有效果惊艳的反馈。而这个结论只适用于这样的局部使用状况,却不能推导出全脸使用的结果。毕竟就算是被我确认过效果可观的果酸,如果换成这么小面积的局部使用法,估计也是看不到啥明显效果的。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碰到过的所有的外涂产品都不具有像医美手术一样指哪打哪的精准效果,而只可能看到整体肤质的改善,不论是基础的水油调理产品,还是确切具有去皱、紧致、美白、淡斑、祛痘、收毛孔的产品。这点你可以理解为医美手术如果成功的话其效果相当于点对点的精修,其中的部分项目也可能是整体的强力磨皮,比如刷酸,或者局部精修+轻微磨皮,比如光子祛斑,而外涂产品的效果即便很成功也有且只有轻微磨皮这一种功能,绝不附带其他服务,精修?不存在的!大概的效果差异就是这样子,你们感受一下:
于是,我开始了全脸使用a醇的历程。
为了尽快看到效果,这次我不但全脸使用还增加了使用次数,从一天一次变成了一天两次,因为上次的人肉实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A醇很弱鸡,同样的一天一次使用,怕是根本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周后,那根似乎加重了的法令纹自然是没什么进展的,我自然也是很心急的,毕竟快过年了对吧?毕竟确实丑啊对吧?于是乎我就“急中生智”——突然想到了很久很久没有临幸过的射频仪!我也不知道为啥这次就没能第一时间想到它,否则后续的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反正,当时的我已经被急功近利的心态彻底冲昏了头脑,在想到它的一瞬间就啥也不说lu起袖子加油干了——清水洗脸+导热凝胶+拿着仪器在脸上打圈圈圈。。。重点是,这次做的时候我还好死不死的重点加强了右侧法令纹部位。(好吧,我经常批评你们急功近利爱作死,结果真放我自己头上也是一个尿性,我们果然都是具有两条X染色体的人类物种)
果然,在我的一番骚操作后,预想的效果如期出现了——在冲洗凝胶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被我重点关照过的部位明显有了嘭嘭感。弄好了以后还迫不及待地照了把镜子,看起来还真是比原来好了点,心里当时还有点小激动呢~遂正常护肤,还涂了粉底,自信满满的该干嘛干嘛去了。
直到晚上洗脸的时候。。。
脸上那清晰而均匀的刺痛感瞬间就击碎了我的幻想。
这TM可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体验到清水洗脸居然也可以很疼!!!接下来的一切也就尽在意料中了——平常用的好好的珂润水、珂润霜上脸后统统没撑过1分钟就被打回了下水道。。。因为真的疼!!!别问我为啥已经预料到了珂润水霜在这种情况下也很可能会败下阵来却还要坚持尝试,因为我想看看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能够修复皮肤的超级温和的产品是否真能突破其基质特点的格局,在皮肤受损严重的时候可以起到辅助修复的作用。(好吧,我特么是有多敬业啊,为了获得一点点实证证据,不惜以脸犯险。。。)
然鹅,事实证明:毛线!在皮肤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光是选料考究、工艺严谨带来的温和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得有合适的基质架构——水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比例越低越好,油脂的比例越高越好,尤其是弱极性的油脂!因为水分和表活的渗透力都太强了,对于已经受损的皮肤来说含有这些成分越多,刺激的程度就会越强,而油脂则正好相反,尤其是弱极性的油脂,它们惰性很强,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稳定的油膜,进能保护创伤,退能锁水保湿。事实上,这才是护肤品修复皮肤的根本所在!而珂润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就算含有再多的类神经酰胺,在皮肤真有损伤的时候,它的刺激性也会赤裸裸的暴露出来,更谈不上帮助皮肤修复了。
化妆品中常用的弱极性油脂比如某些硅油、凡士林、蜂蜡等,肤感特征是要么假滑要么油腻厚重;与此相反的强极性油脂主要是各种合成的XX酸XX酯,肤感特征是比较轻薄、很好吸收、油腻感不强。
所以,那天晚上的我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答案是fresh古源修护面霜。
这个我之前讲过了,配方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水分和表面活性剂非常少,而油脂含量非常高,光是白池花籽油的含量就高达53%,同时还含有大量弱极性的蜂蜡!所以,它可以说是我目前发现的市售产品里最适合用作面部皮肤受损修复的产品,没有之一!更详细的分析戳:去眼纹,啥样的产品靠谱?超长干货!
它能温和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更直观的例子你就懂了。
有一次看书,书比较新,纸张也比较硬朗,不小心就被书页割破了手指,伤口很小,但出血了(说明伤到真皮了),一碰水自然是很疼的,但也不可能啥都不干,一天下来洗洗涮涮总也难免,贴个创可贴吧又有点不值当,更重要的是一般的创可贴也是沾水就湿,就算是防水隐形款,在手指尖上也不大好黏的牢固,怎么办呢?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不小心就瞄到了桌子上的古源霜,遂把它涂到了伤口上,再去洗东西的时候果然不疼了!当时就感叹,这他妈才是真正的隐形创可贴啊!不知有没有Fresh的营销人员正在看?有的话请自行划重点,我这可是免费帮你们挖掘了古源霜的新用法呢,拿走不谢~
你说,连正儿八经的伤口都能搞定,我们平时护肤中出现的肉眼不可见的损伤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说实话,有 “猛药”使用习惯的人或者经常例行性发作敏感的人都应该囤上一份此类产品,尤其是比较干燥的季节。因为它们是那种在正常情况下你或许都不容易想起来的东西,但一旦遇上情况,真的就是“很急,在线等”的状态了,现买现用是绝对来不及的(除非你能忍受着又干又疼的状态到你买回来东西),而使用“猛药”的人,尤其经常把自己当试验田的人,遇上情况的几率非常高,无论你先天皮肤是否很耐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会告诉你这都是本宝宝在多年的案例咨询中碰到过的血的教训!
你以为这就是本期故事的结局了吗?拿衣服!
事实上,这件事里的大BOSS我特么一激动都忘了说了——跟着右脸颊一起出事的还有一个左眼角!
当时作脸的时候我也顺带重点照顾了下鱼尾纹部位,不知道是不是对左边眼角照顾的多了?反正那天睡觉时就觉得,哎呦,眼角有点痒啊~但当时并不以为然,以为是睡姿导致多余的泪液不小心淌到了眼角皮肤上淹着了,用纸巾按干就好了,因为以前确实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万万没想到啊,此痒非彼痒!
第二天这个眼角不但没好,还跟右脸颊法令纹部位被作出来的“乌龟壳”进展同步了——发痒、干硬、皮屑、粗糙一个不落,一直到将近一周后“乌龟壳”消退了,它才跟着转危为安。期间发现两者的不同是,在后续的一个月时间内,左眼角又发作过两次,虽然都比第一次轻微,但也吓得我一点妆都不敢化,连粉底都是避开左眼周的,而脸颊照顾不周的时候也有轻微反复,但基本都看不出啥问题,不太影响化妆。
总之,2019是我至今为止过的最吃藕的一个春节,没有之一!(请自行脑补全脸白嫩只留一个眼圈暗沉着的我)
喂,你停一下啊!
这都哔哔了3042个字了,怎么全篇都是你的悲剧和吐槽,说好的王者呢?
嘿,别急嘛!俗话不是说危机里也经常伴随着难得的机会吗?嗯,我的这段皮肤危机就被言中了呢——在悲剧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你们猜是什么?
我特么不长痘了!痘了!了!
掐指一算至今都快俩月了!这中间我一次果酸也没用过,一次A醇也没用过,所有的“猛药”全停了,只用了最最基础的保湿水和Fresh古源修护面霜。很明确啊,这些东西里毛的“猛药”都没有的啊啊啊啊啊啊!凭什么痘痘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跟我彻底拜拜了?
更重要的是,连毛孔都停留在了两个月前最后一次使用猛药的状态。。。要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一停猛药(这里指果酸和烟酰胺),从来不超过一周,痘痘啊、毛孔啊,全部都是肉眼可见的卷土重来啊!有图有真相:
坚持使用中:
停用一周后:
难道是我的内分泌状况改变了且恰好被这波骚操作给碰上了????
嗯,我也这么怀疑过。
然而,跟内分泌状况密切相关的大姨妈并毫无改变,生活习惯也还是那么恶劣(请勿模仿)——晚睡晚起、从不忌口、缺乏运动。。。事实上,连环境都毫无变化,因为春节那几天太丑没回老家,节后又要重新开工,哪也去不了。何况,就算确实恰巧赶上了我身体内分泌状况的自然改善而长久的维持了良好的皮肤状态,也不可能巧合到无缝衔接吧?至少在停用猛药后的一两周内是绝对无法排除猛药的影响的。
所以,我更怀疑的是A醇和果酸虽然有着相似的适应症(都对老化皮肤、痘痘肌、毛孔粗大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却因为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而导致两者的实际体验不太一样,比如A醇是不是作用更持久?相应的副作用是不是来得慢去得也慢?而果酸则恰好相反?
当然,这仅仅是我当时从现象倒推回去的一个脑补,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理论探索,本来想着等忙过这段了再好好做功课,没想到的是这次的脑洞又被机缘巧合的提前推进了验证的索道,跟上次发现烟酰胺的秘密一样。。。
今年五月份,对,也就是下个月,我就要毕业答辩了嘛,所以你懂的,从春节假期结束后我就集中精力开始准备论文了。为了避免前言部分查重被毙,我决定这部分内容的参考资料全部采用英文文献,且全部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整理后再手工录入。自然又是下了一大堆关于果酸的文献(艾玛好像暴露了太多),里面恰巧有一篇是讲各种酸的作用特点对比的,其中也对比了果酸和维A酸(作用机制的大方向可以代表A醇)。
嘿,这特么就踏破铁鞋无觅处了。我能怎么办啊?这么好的事我也无法拒绝啊。
好吧,什么毕业论文的都先一边凉快去吧,老娘要搞事了先!
查阅整理文献的艰辛过程:此处省略一万字。
下面直接进入成果压榨时间:
表1 果酸和维A醇的功效对比
果酸 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对甘醇酸的研究 | 维A醇 部分信息来源于对维A酸的研究 | |
作用机制 | 1.降低较深处角质层中角质细胞的凝聚力,促进皮肤剥脱 可能是通过抑制硫酸盐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或激酶的酶促作用实现的 2.刺激表皮细胞增殖 需要较高浓度较低pH和较长的时间 3.刺激透明质酸、胶原纤维等真皮基质的合成 需要较高浓度较低pH和较长的时间 | 1.降低较深处角质层中角质细胞的凝聚力,促进皮肤剥脱 可能是通过诱导或激活硫酸酯酶或磷酸酶实现的 2.调节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 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 3.调节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它们的降解 |
作用结果 | 1.调节角质化 对于痘痘肌、老化肌来说就是纠正过度角化 2.表皮厚度增加 不是角质层增厚!需要较高浓度较低pH和较长时间 3.真皮厚度增加 需要较高浓度较低pH和较长时间 | 1.调节角质化 对于痘痘肌、老化肌来说就是纠正过度角化 2.表皮厚度增加 不是角质层增厚 3.真皮厚度增加 |
直观效果 | 改善老化外观(比如淡化细纹)、改善甚至清除痘痘、改善毛孔粗大、淡化色斑 | 改善老化外观(比如淡化细纹)、改善甚至清除痘痘、改善毛孔粗大、淡化色斑 |
见效时间 | 浓度6%pH3.5的产品约需2周此结论是结合部分文献研究结果和本人的经验推测而来,仅供参考
| 浓度1%以下的产品需1个月以上 此结论是结合部分文献研究结果和本人的经验推测而来,仅供参考 |
附加功能 | 1.自带保湿功能 尤其是乳酸本身就是皮肤里的天然保湿因子,对干皮更友好 2.可以增强部分外用药剂的药理作用 比如氢醌、比如糖皮质激素 3.部分果酸还具有抗氧化的效果 比如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PHA等; | 抗炎 这是维A类成分外用时能体现的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种 |
最佳 适应人群 | 想尽快看到效果,皮肤对直接刺激耐受力较好的干皮 | 不急于求成,能正确应对刺激反应,希望产品停用后还能维持较长时间效果的人 |
表2 果酸和维A醇的副作用对比
果酸 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对甘醇酸的研究 | 维A醇 部分信息来源于对维A酸的研究 | |
症状表现 | 刚涂上去时的刺痛感 无论皮肤是否敏感都可能出现,但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因此而出现敏感问题加重的现象 | 刚涂上去时可能没感觉,若干天后出现刺激性皮炎症状:局部泛红、发热或发烫、瘙痒、刺痛、起皮屑、异常干燥 异常干燥指所有外涂产品只能缓解而无法完全消除的程度,甚至跟我一样出现局部“乌龟壳”的手感 |
发生时间 | 涂抹当时 部分敏感肌也可能出现刺激性皮炎症状,但都是紧随刺痛感很快发生的 | 几天后,甚至更久 这是A醇类引起的皮炎跟普通的接触性刺激性皮炎不太一样的地方 |
持续时间 | 几分钟 部分敏感人群可能持续较久 | 几天 |
刺激原因 | 1.分子量小,渗透皮肤过快;(目前公认的主要方向) 2.产品pH过低; | 机理不明,目前推测可能是真皮细胞对局部治疗产生的反应 啥?表皮的刺激症状居然可能来源于真皮细胞的反应?嗯,别惊讶,的确有这个可能,表皮细胞和真皮细胞之间的沟通远比你们想象的要紧密的多,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
最易 中招人群 | 屏障受损严重、天生敏感薄皮 | 任何对维A类成分作用敏感者 |
如何 减轻或避免 | 1.屏障受损严重的修复好屏障后再尝试; 2.天生敏感薄皮的避免使用高浓度小分子果酸(主要是甘醇酸和乳酸),也可以选择尝试分子量大很多的多羟基酸(PHA); | 1.初次使用循序渐进——先从低浓度或具有缓释效果的产品少量用起,即使涂完没有任何不适也不要放飞自我; 2.不要和任何作用凶猛的产品或美容项目一起使用,包括部分家用美容仪,比如射频、比如点阵; 3.白天注意防晒; |
原谅我最近被学校格式折磨到走火入魔,一不小心把这波干货筛成了两张表,大家凑合着看吧。。。
啥,不愿意凑合看?
行,行吧,我再用文字哔(zong)哔(jie)两(yi)句(xia)。
果酸和a醇都有剥脱角质促进再生的作用,浓度够了用量到位了都是很强的美肤神器,其中果酸的副作用更直白更强烈,而A醇则正好相反,它是后知后觉的、“温水煮青蛙”的;相对来说,果酸更适合想尽快看到效果,皮肤对直接刺激耐受力较好的干性肤质的人,a醇更适合可以正确处理刺激反应,有耐心且希望产品停用后还能维持较长时间效果的人;两者搭配使用的话,各自药量请减半,和其他猛药搭配使用同理。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建议小白在用高浓度果酸或A醇的同时使用家用美容仪,这里的美容仪主要指点阵、射频、脱毛仪等确实对皮肤影响很大的仪器,导入仪次之,会震动的黄金棒之类的只要不太过分无所谓,refa啥的嘛更是你舒服就好~总之,对于切实有效的东西,无论化妆品还是家用仪器还是专业的医美项目,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它们都铁板钉钉的会影响你皮肤细胞的功能,在细胞能承受范围内,它会让你变得比原来更美一点,但超过了极限,它就一定会要你“好看”!你下的力越大,到时候逆反给你的劲也越大,哪怕是个金刚皮也不要怀疑它们的逆反能力,不服请回去前面看我的故事!
不过,我知道,即便这么说了,一定还是会有小白不死心,要作。
而且,理性的说,刺激反应是用功效性化妆品的常态,每一个想要或正在用着它们的人都应该具有应对刺激反应的靠谱思路以备不时之需,就像囤货修复产品一样。或者说,你们不要只知道囤货,更要知道怎么用啊啊啊啊!
所以,我决定送佛送到西,再仔细讲讲遇到刺激反应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其实,这些也完全适用于换季敏感发作期(本质是外界物质对皮肤的刺激造成的炎症)和医美术后修复期(我不会告诉你们美容医院的所有皮肤美容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跟这些刺激反应作斗争的过程),请所有相关人员带上纸笔前排坐好。
Step 1
分清你脸上刺激反应的类型
因为刺激反应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且这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弄错了不但不会修复,还会加重问题或者至少会延长你的修复时间!
如果弄错了不但不会修复,还会加重问题或者至少会延长你的修复时间!
如果弄错了不但不会修复,还会加重问题或者至少会延长你的修复时间!
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三遍!!!
NO1.干屑型
【鉴别要点】观感干瘪皱缩、触感僵硬粗糙、泛红发热感较“湿疹型”轻,皮屑较“湿疹型”重。
NO2.湿疹型
【鉴别要点】观感膨胀饱满、触感湿润粘腻、泛红发热感较重、皮屑轻微或没有、可能有“逆光疹”。
Step 2
确定严重程度
I级:碰清水都疼;
II级:涂化妆水、精华液或乳液等含水量大的产品会疼;
III级:只红不疼;
Step 3
各个击破
· 干屑型I级 ·
清洁——早晚只用清水扑脸2遍(注意是“扑”,不要揉搓),水温宜低不宜高,有明显伤口的避开伤口,有条件的用无菌纯净水更好;
护肤——只涂Fresh古源修护面霜。PS:如果只是局部点涂的话也可考虑用医用纯凡士林,毕竟这种情况也就不需要追求什么肤感了,咱这持家美少女的名头自然不能丢(局部点涂当然也可以用Fresh,土豪您随意,我就看看不说话);
· 干屑型II级 ·
清洁——早晚只用清水扑脸2遍,水温宜低不宜高;
护肤——只涂质地厚重、锁水较好、成分简单的面霜。当然也可以是Fresh古源修护面霜,只不过这一级别的问题不需要再强求Fresh了,你家如果有符合条件的现成面霜也可以,这类的就比较多了,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补单;
· 干屑型III级 ·
清洁——早上只用清水扑脸2遍,晚上可用我推荐过的无泡洁面清洁(虽然暂时也都是瘸子里挑将军)/需要卸妆的可以用贝蒂雅海沁泉矿物泥洁肤霜,但不够了解此产品的不建议买,因为你可能完全接受不了它的肤感),水温宜低不宜高;
护肤——正常护肤,只要不会加重你泛红或者有发痒刺激等不良反应的都可以使用,当然,也要保证保湿效果OK;
· 湿疹型I级 ·
清洁——早晚只用清水扑脸2遍,水温宜低不宜高,有明显伤口的避开伤口,有条件的用无菌纯净水更好;
护肤——啥都别涂!有时间尽量做做凉敷,方法是:冰袋裹薄毛巾(推荐婴儿用棉纱巾)放在脸上发热发红的部位,以体感凉爽舒适为宜(不要有冰的感觉),直到退红;
· 湿疹型II级 ·
清洁——早晚只用清水扑脸2遍,水温宜低不宜高;
护肤——啥都别涂或只涂超级清爽但质地厚实的面霜!宁可稍微干一点,也不要过度保湿;有时间就做凉敷,没时间就喷喷雅漾(当然也可以是别的你觉得舒服的矿泉水喷雾);
· 湿疹型III级 ·
清洁——早上只用清水扑脸2遍,晚上可用我推荐过的无泡洁面清洁(虽然暂时也都是瘸子里挑将军)/需要卸妆的看气候条件选择卸妆产品,水温宜低不宜高;
护肤——温和的收敛水(可用可不用)+超级清爽、配方精简的乳霜或者质地和配方类似的精华液;宁可稍微干一点,也不要过度保湿;有时间就做凉敷,没时间就喷喷雅漾或温和的收敛水;
哎~卧槽,你再等一下,超级清爽又质地厚实的面霜是个什么鬼?清爽和厚实难道不是一对矛盾体???
嘿~这回还真不是,至少化妆品界目前真能做到两者兼得!想知道哪些产品属于这类就点“在看”吧,点的多,我就再做个专题,谢谢~
参考文献:
[1]Campos P M,Gaspar L R, Goncalves G M,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orglycolic acid vehiculated in different topical formulations.[J]. BioMed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650316-650316.
[2]Rodrigues L H,Pm M C.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smetic formulations with orwithout hydroxy acids on hairless mouse epidermis by histopathologic,morphometric, and stereologic evaluation.[J].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2002, 53(5): 269-282.
[3]Ramosesilva M,Hexsel D, Rutowitsch M S, et al. Hydroxy acids and retinoids in cosmetics[J].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01, 19(4): 460-466.
[4]Kim B, Lee Y,Kang K, et al. The mechanism of retinol-induced irrit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to anti-irritant development.[J]. Toxicology Letters, 2003, 146(1): 65-73.
[5]Goffin V, HenryF, Pierardfranchimont C, et al. Topical Retinol and the Stratum corneumResponse to an Environmental Threat[J].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1997,10(2): 85-89.
[6]Yu R J, VanScott E J. Alpha‐hydroxyacidsand carboxylic acids[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04, 3(2): 76-87.
[7]Berardesca E,Distante F, Vignoli G P, et al. Alpha hydroxyacids modulate stratum corneumbarrier fun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97, 137(6): 934-938.
[8]Van Scott E J,Yu R J. Hyperkeratinization, corneocyte cohesion, and alpha hydroxy aci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84, 11(5): 867-879.
[9]Spearman R I,Jarrett A. Biological comparison of isomers and chemical forms of vitamin A(retinol)[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74, 90(5): 553-560.
[10]Varani J,Fligiel H, Zhang J, et al. Separation of retinoid-induced epidermal and dermalthickening from skin irritation[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03,295(6): 255-262.
[11]Meeks R G,Zaharevitz D W, Chen R F, et al. Membrane effects of retinoids: Possiblecorrelation with toxicity[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981,207(1): 141-147.
[12]Varani J,Zeigler M E, Dame M K, et al. Heparin-Binding Epidermal-Growth-Factor-LikeGrowth Factor Activation of Keratinocyte ErbB Receptors Mediates EpidermalHyperplasia, a Prominent Side-Effect of Retinoid Therapy[J]. Journal of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01, 117(6): 1335-1341.
[13]Decker A,Graber E M. Over-the-counter Acne Treatments: A Review[J]. The Journal of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2012, 5(5).
[14]Chapellier B,Mark M, Messaddeq N,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retinoid-induced proliferationsof epidermis basal keratinocytes are differently controlled.[J]. The EMBOJournal, 2002, 21(13): 3402-3413.
[15] Kong R, Cui Y,Fisher G J,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etinol and retinoicacid on histologic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J].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6, 15(1): 49-57.
[16]Kang S, Duell EA, Fisher G J, et al. Application of retinol to human skin in vivo inducesepidermal hyperplasia and cellular retinoid binding proteins characteristic ofretinoic acid but without measurable retinoic acid levels or irritation.[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95, 105(4): 549-556.
长按二维码关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