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油多也可能是干皮”的重要文献补充!
这两天在写另一篇重要文章,结果查找资料的时候意外又翻出了一篇1952年发表于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截至目前已经累计被引用超过600次的文献——《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stratum corneum》。
其实这篇文献我之前也看过一次,但当时还没有跟天然皮脂的物理特性联系起来,更没有发现脂溢性皮炎干燥的秘密,所以一直没有提过,直到今天重新看到。
这篇文章本身的目的虽然是讲皮肤屏障功能到底在哪里,但里面有很长一段篇幅却也恰好替我论证了我上篇文章我要说脂溢性皮炎是干皮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是个智障?里的观点,而且比我论证的更完美。
直接原文截图吧:
英文好的可自助阅读原文啦~不好的就看我下面的重点翻译吧:
防止皮肤水分流失的主要屏障并不是皮脂表面的皮脂膜而是角质层,证据如下:
角质层通常具有相对低的水分含量。如果我们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膜能有效阻挡水分散失,那角质层的含水量应该远大于目前所测数据(20%左右),接近皮肤下层组织的水分含量才对(70%~80%);
当皮肤浸入水中时,角质层容易迅速吸收水分。皮脂膜不可能只允许角质层吸水而不允许散水;
如果在健康无汗的皮肤上施用人造屏障一段时间后(如胶布或凡士林),角质层水合度会明显增加。因此,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膜如果拥有类似胶布或凡士林那么强大的封闭作用,那角质层应该是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合度才对,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段逻辑强势论证了我上次说的脸上天然产生的皮脂膜的封闭性远不如凡士林~
在23℃的环境下,将一块足跟皮肤的角质层通过浸泡蒸馏水的方式进行人工水合2.5小时,然后吸干除去表面的多余水分,放进温度23℃湿度50%的扩散室里监测,结果在90分钟内观察到,水分散失速率一开始非常快(估计是因为角质层水分过多导致的),快到可能远超它从下层表皮内吸收水的速率(我们角质层里的大量水分都来自于深层皮肤,这个速率在该文献发表当时还不能准确测得,所以这里用了“可能”一词),直到某个点以后才逐渐稳定(估计是角质层水分恢复正常以后)。然而,如果皮脂膜可以有效阻止水分散失,就不应该发生这种情况。
用脂质溶剂清洗皮肤表面后并没有增加皮肤的水分散失率(去掉皮肤表面的油分),但是如果把从人体某部位取下的皮肤泡在乙醇/乙醚溶液里一段时间后(角质层的结构脂质被严重破坏),皮肤的水分散失率则出现几十倍的增加。
所以,即便你出的油多到够炒菜也千万不要想都不想就把自己归入真油皮行列,因为你真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外油内干”!皮肤的“油”和“干”真的是两个相关性并不很强的独立体系。
目前可以确定的会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很正常的人出现皮肤干燥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湿度过低而引起的蒸发太快和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另外,在湿度不很高的情况下(60%以下),高温或大风(高的空气流动性)对干燥问题也有明显的加强作用(这就是北方秋冬多干皮的原因),倒是皮肤出油量对它的影响微乎其微(环境干燥的话或屏障功能受损,出油多的照样也会干燥,最多只是同等条件下,干燥程度相对出油少的人轻微一点而已);皮肤出油量跟皮肤表面的水分含量也没多大关系,它主要受雄激素及其受体的控制,比如雄激素分泌比较旺盛的、皮脂腺对雄激素比较敏感的人出油量会比较多,另外还跟环境温湿度有一定关系,更多的细节在这:关于肤质鉴别,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不知道...
已经确定自己是“外油内干”型皮肤了,应该怎么护理?
简单粗暴型答案:在干燥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按干皮护理,努力“补水”是你的重要工作!当然,也不能忘了寻找干燥原因,如果有人为因素的应该及时调整(比如作死的清洁过度导致屏障受损),否则一味“补水”最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可能很多“补水”好的产品你根本消受不起。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补水”呢?
这个就又是一篇文章了,下期细讲,还有产品安利哦~
PS:
超强封闭性的乳霜虽然是极好的“补水”产品之一,但只适用于环境特别干燥的情况,“外油内干”型皮肤要慎重选择(好在这类产品很少,即便不做提醒,出错概率也不会很高);
这里所说的皮肤干燥,也是大家脑海里所谓的“皮肤缺水”,指的都是角质层的缺水干燥,而不是整个皮肤(更深层的皮肤,只要你现在还能舒服的刷文章就谈不上缺水,真缺水的怕是已经在医院躺着了)。
好文章写起不易,且赞且珍惜哦~爱你萌,么么哒!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