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不是!明明是你用的护肤品里的高分子聚合物太多了,或者是产品本身聚合物不算多但你往自己脸上抹的产品总量太大了(这种情况是因为产品里自带的水分蒸发完以后,最终留在皮肤表面的聚合物的总量还是比较高)。

 

我自己每天用的芯丝翠倍舒乳里面的有效成分果酸对于皮肤来说不要太容易吸收哦,然鹅,早上起来洗脸的时候照样能感觉到有一层滑溜溜的东西在哦~为啥?

 

因为那些滑溜溜的东西并不是果酸,而是:


有时候起来了很久也不洗脸,到中午甚至下午过了才去洗的时候就没有这种膜感了,为什么?

 

因为这些有膜感的成分在活动中已经不知不觉的被蹭掉了啊!

 

那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两种“膜感成分”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可能造成“护肤品不吸收”的情况呢?

 

哎呦,这可多了去了,下面我就把一些常出现在配方表里的它们好好总结一下,以方便大家随时查询:

化妆品常用高聚物清单


纤维素

纤维素胶

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羟丙基纤维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

鲸蜡基羟乙基纤维素

......

果胶

羟丙基瓜儿胶

黄原胶(又称汉生胶)

角叉菜胶钠(又称鹿角菜胶或卡拉胶)

阿拉伯胶树胶(又称金合欢黏胶)

瓜儿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

硅酸铝镁

二氧化硅

硅石

水合硅石

蒙脱土

硅酸锂镁钠

水辉石

季铵盐-18 水辉石

 季铵盐-18 膨润土

司拉氯铵水辉石

......

卡波姆

卡波姆钠

卡波姆钾

甘油聚甲基丙烯酸酯

甘油聚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钠

丙烯酸(酯)类/异癸酸乙烯酯交联聚合物

丙烯酸(酯)类/C10-30 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钠

丙烯酸(酯)类/C10-30 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丙烯酸(酯)类/硬脂醇聚醚-20 衣康酸酯共聚物

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

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VP 共聚物

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山嵛醇聚醚-25甲基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丙烯酸钠/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聚丙烯酸酯-1交联聚合物

乙烯/VA 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PEG-120 甲基葡糖二油酸酯

PVM/MA 癸二烯交联聚合物

聚季铵盐-XX

聚乙二醇-XX

聚乙烯

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丙烯酰胺

......

 

有点多是不是?

 

大部分名字还都很拗口是不是?

 

然而,我会说,这还只是常在配方表里出现的一部分吗?哈哈哈~~~~

 

所以,记是肯定记不住的,还是赶快收藏起来吧,下次再买护肤品前记得拿出来对照下,如果某个产品里的上述成分排名比较靠前,或者出现了多种此类成分,那么这款产品出现“护肤品不吸收”的概率就比较高了,尤其是那些配方本身就比较简单的产品(除了植物提取物外,一共也没几个成分的)!


注意:

  1. 以上成分信息全部以2010版《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为准,所以有些国内没有正规进口备案的产品成分名在某些成分网站上可能对不上号,请自行协调;

  2. 事实上,分网站上标注着“成膜剂”的东西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会产生“护肤品不吸收”感觉的高危品种,只是时间有限,今天没有把它们都整理出来,大家使用时可以结合我的清单和成分网站的信息一起看(尽量以我的为准,因为成分网站上的信息都是机械式搬上去的,所以准确率较低)。


那,化妆品里为啥要加这些鬼东西呢?

 

答:用来增稠啊(大部分的化妆品基质原料其实都是很稀很稀的,稀得跟清水差不多,然而为什么你用的产品却很少见稀得跟水差不多的?)、成膜啊(防晒要成膜,粉底要成膜,唇膏、睫毛膏、眼线液神马的都要成膜,最好还能耐水耐汗不怕搓)、稳定体系啊(不然你买的乳霜们怕没到你手里都水油分离了,是的!光有乳化剂往往是不够的)。

 

可能这样说还不够直观,不好理解,这里就给你再来几张图片体会下吧~以上的那些成分绝大部分本身的状态大概就是这种feel或可以变成这样:


是不是心里稍微有点数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听起来特别人畜无害,哦不,应该说是听起来特别有营养或者据说可以修复皮肤的成分,比如透明质酸(玻尿酸)β-葡聚糖藻酸钠

脱乙酰壳多糖聚谷氨酸钠等,也是类似,加太多这种成分的产品也很容易产生不吸收的感觉,甚至会出现搓泥!


啥,搓泥也跟这个有关?

 

不然,你以为呢?

 

为什么这些成分不吸收啊?

 

因为分子量太大啊!

 

这种东西不被吸收涂在脸上会怎样?

 

答:有水分的时候大部分就是滑溜溜的水膜(也就是你把产品刚涂上脸的时候),水分蒸发完了当然就是浮在皮肤最表面的干膜咯(想象一层保鲜膜贴在脸上)~这时候,你再用水洗的话,水分会重新润湿这层“保鲜膜”(仅限水溶性的),你摸着的手感就又变成了滑溜溜的水膜了~PS:这里的“保鲜膜”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打的比方,实际形成的膜不会有保鲜膜那么厚实柔韧又耐操,也没有保鲜膜那么强的保水性能(有些是几乎没啥保水性能的)。


PS:这里的举例仅限水溶性的聚合物,其实还有一堆油溶性的,单纯用水是无法重新润湿的,这时候就得是专门的产品才能搞定了,甚至还有啥都搞不定的常温下跟啥东西都不爱溶的膜。这种专门的产品出现在市面上的话一般就是叫做“XX卸妆水/乳/膏/霜”的东西了。对,这就是卸妆产品和一般洗面奶最重要的区别。

 

那如果不加水就只是干搓呢?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玻尿酸保湿效果最好?这可能是近30年来化妆品界最大的谎言!》吗?里面详细的讲了这个事,没看过的赶紧点一下看看吧~~

 

这是浓度为0.06%的普通玻尿酸的状态▼


放到手上的质感是这婶的(对,滑溜溜的水膜说的就是它)▼


这是刚刚那个浓度为0.06%的透明质酸涂抹到皮肤上不到10分钟时的景象(马上就要变成浮在表面的干膜咯)▼


再稍等片刻,大约也就3分钟左右干膜完美的展现出来了▼


很像你喝完粥不擦嘴的样子。。。

 

这时候你再搓搓它就可以成功的搓出泥了(其实我只是轻轻推了一个来回而已)▼


看完这段,是不是突然感觉对护肤品广告中“修复”“营养”一类的词汇都有点不忍直视了?说好的玻尿酸、β-葡聚糖神马的都是超级高大上的营养修复成分呢?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不被皮肤吸收的搓泥神器?!


当然,实际的产品一般不会有这么高浓度的透明质酸,这里只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问题而做的比较极端的实验,而且,不被皮肤吸收也并不等于这类成分传说中的修护作用就一定是不存在的,因为很多作用并不必被皮肤吸收~所以,实在避不了这类产品的话,就尽量放在晚上用,尽量和不太容易搓泥的东西搭配,不要用量太大,起码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搓泥!

 

晓安碎碎念

 

据说有作者对于搓泥是用“絮凝沉淀”来解释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有些牵强。

 

私以为,在化妆品的使用场景中或许的确可能出现絮凝作用,但应该只能出现在极少数特殊配方的特定使用方式下,比如某些去角质啫喱,用卡波姆+某阳离子调理剂=搓泥,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屈臣氏骨胶原去角质啫喱,这玩意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干手干脸上,不然也并搓不出个鬼来~且必须是脸上真的有比较多的浮在表面的老废角质才行,否则如果你一天用一次,基本上用到第三天的时候你就会沮丧的发现产品还是那个产品,脸也还是那张脸,但却很难再搓出“角质”了(其实,这个过程算不算专业意义上的絮凝我并不是很确定,只是因为猜测讲出这个观点的作者的依据可能是这种配方的原理,所以放出来讨论一下,欢迎相关专业人士指正)。

 

而一般的护肤品我们都是先上一个,等吸(蒸)收(发)的差不多了才会上下一个,搓泥也大多发生在涂抹下一个的过程中,这时候上一个产品里可能跟下一个产品里出现反应的成分都已经基本固(干)定(枯)了,两者要想充分接触并产生足量的反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象一个包在保鲜膜里的成分,你要想跟它反应是不是得先把保鲜膜破了再说?),至少远不如某个产品成膜后的自搓泥来的那么汹涌澎湃酣畅淋漓~


好文章写起不易,且转且珍惜哦~爱你萌,么么哒!


不广告没软文只有高级干货

长按二维码关注

重要声明:1.本人曾供稿过公众号「安大人要脸」(现改名为「大人要脸」),自2017年6月1日起已停止合作,其后该公号发表的任何内容都不代表我的观点,望悉知~2.网络上任何打我旗号的美妆店也都不是我开的,更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请大家理性购物!